第148部分(第3/4 页)
丈显然是不认识他,受了他的资助,好感倍生,先前的畏惧减少了一半多,话也多了起来。他一边把米捧起来放在短外衣上,一边唠唠叨叨的说着:“将军,这城里要打仗了。这以后的事还不知道会怎么样呢。米脏了就多淘几次,就算是里面多些沙土,也总比没得吃强啊。再说,要是士将军受不住,我等就全成了别人的俘民,还能不能吃上米饭都说不定呢。”说一出口,他才意识到自己跟前站着的是一名守将,吓得浑身像筛糠一样,跪伏在地上连连叩头,:将军饶命,小老儿满嘴胡言,将军饶命啊。“
士仁满嘴苦涩,慢慢的站起身子,转身离去。
回到将军府,他又把自己关进了书房。老丈的话久久的在他耳边响起。他守护公安已经五年了,视满城男女为自己的子民。想到他们会尽数沦为东吴的战奴,就像有一把小刀在一刀一刀的剜着他的心。
再一次拿起虞翻的最后那封信,信上龙飞凤舞的字深深的痛疼了他的眼,士仁痛苦的闭上了双睛,一行浊泪顺着脸颊悄然而笑,无声的滴落在雪白的锦帛上。
三日后,士仁开城门投降。他见到吕蒙的第一句话就是,“子方可有安葬?末将和他相交多年,想去祭拜一下。”
吕蒙仰头哈哈大笑:“子方好好的呆在江陵城里,君义(士仁的字)既然和他相交甚厚,不如就去劝降他,如何?”
中计了!那也的所见所闻不过是东吴将士自编自演的一场戏。士仁一听,眼前金星乱窜,胸口又堵又闷,身形摇晃,险些摔倒。
吕蒙一个箭步扶起了他,诚恳的说道:“我知君义是不忍生灵涂炭,祸及公安民众,才肯归降主公。君义只知刘备仁人,你我相邻多年,难道不知我们主公也是一个至仁至义的明主嘛?主公素闻君义威名,仰慕不已,听说君义愿意归顺,一接到消息就从建业动身了,只为赶过来亲自为将军封官授印呢。”这是孙权和他早就商量好了的。不就是礼贤下士,以诚心打动人吗?刘备能做到的,孙权自认为做的一点儿也不会比他差。
第224章 输的不止是运气
吕蒙也是东吴屈指一数的实权人物,一口一个君义的,比关羽那厮冷冰冰的面孔不知强到哪里去了。士仁听得心里暖洋洋的。胸口的郁结渐渐溶解了,又听说孙权还会大老远的亲自为自己这个降将封官授印,大为感动,当即跪倒在地:“承蒙主公和将军厚爱,仁当肝脑涂地,为主公效命。”
吕蒙舒心的连声说好,双手扶起了他:“你我以后都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同袍兄弟,手足相依,君义不必多礼。”
不费一兵一卒拿下公安后,吕蒙又重兵围困了江陵——让人给守将糜芳送去了士仁的劝降信。
得知士仁投降了,糜芳怒火上冲,不但撕裂了他的劝降信,而且还一剑就把信使劈成两半,挂在城头示众。
吕蒙气红了眼,准备强攻。这时,孙权的使臣赶到了,拦住了他:“大都督,主公让属下转告您稍安勿躁。主公这次带来的人一定能够劝服这厮。保管大都督能兵不血刃的拿下江陵城。”
吕蒙恨恨的看了一眼城头上挂着那两片尸身,掉头回帐。
士仁苦笑道:“大都督,子方和仁不同。他是刘备的妻兄,虽然糜夫人不再了,但是,刘备一直以舅兄视之。所有,只怕他不会归降。”
“哼,刘备后面娶得吴氏女都生了两儿子了,他的妹妹早已过世。又没有一儿半女留下。刘备自封为汉中王,又追封阿斗的生母为王后,阿斗也重归于其母名下。他们兄弟俩还算哪门子的舅兄!”吕蒙听了,直摇头,“真是一对痴兄憨弟。”
士仁也无奈的耸耸肩。
按道理,要追封也应该追封身为正妻的糜氏。结果原配的头衔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落在了刘禅的生母甘氏身上,现任的刘夫人只得了一个继王后的名分,而糜氏却和刘备之前的那些早死的妻室一样,毛都没有。也不知道糜氏兄弟俩脑袋里都装了些啥,居然吞的下这口恶气。猜不透这中间原委的不止吕蒙这些东吴外人,就连士仁等跟随刘备多年的老人也看不懂。糜竺对刘备很忠心,又一直跟随在刘备身边,很受器重,自是说不动的。所以,有不少人唯恐日子过得太平淡了,就唆使糜芳去为糜氏争名分。不想,只要一提起这事,糜芳就像双打的茄子,焉啦吧唧滴,说什么都是自家妹子福薄,肚子不争气,怨不得旁人。
两日后,孙权终于风尘仆仆的带着一大队人马赶到了。他没有食言,两来就拜士仁为将。
随后,他又独自召见吕蒙。
吕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