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部分(第3/4 页)
心病狂,打电话去求能不能帮个忙。电话打多了,所有人都知道他出事了。
王巍:首先他把危机扩散了。许多企业起步时是依赖关系的,尽管后来建立了自己的市场能力。但是,危机来临时,本能地他还是要用关系来摆平。但此一时,彼一时,大家彼此利益关系的计算基础和模式都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寻找过去的关系往往不过是给自己的炸弹又增加了一条导火索。
中国很多企业家不得不成为苍蝇(2)
范棣:结果大家都不敢接近他了。第二,这个时候他试图用钱摆平。但是,当大家都知道你出事了以后,再拿钱摆平的话,问题可能就更大了。结果,自己暴露,被抓了进去。其实在那个时候,事情只是牵扯到他的儿子身上,到此为止,但他为了救儿子,把自己也搭进去了,弄巧成拙。这是一个在危机中崩溃的企业家采取的连续错误的方法,使得危机变成了彻底崩溃。他从十几岁时一个农民做起,四十几年,并不容易,家业毁于一旦。
txt小说上传分享
别把失败当成一种娱乐节目
王巍:在美国,比如说安然公司出事了,基本上是安然破产,顶多牵扯到一些关联公司。而且,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存在一个迅速分散危机的中介机制,律师、审计师,法院、政府监管机构甚至社区,都按既定的牌理出牌。社会舆论也习以为常,不会有意煽风点火,进行非商业的泛道德攻击。但在中国则不同,一个企业崩盘往往引起当地政治、经济的全系统雪崩,崩溃本身变成了一个连锁反应,各个相关利益群体缺乏基本的商业道德底线。如果一个企业出事,也许仅仅是短期的头寸困难,或者是企业家个人丑闻,或者是传媒的捕风捉影等。只要企业突然出现脆弱点,有可能亏3个亿,银行就可能釜底抽薪单方面撕毁信贷合同,客户群体会趁火打劫停止正常往来,公共服务部门断水断电,公检法不请自来,最后一定会把20个亿的连带损失砸在它身上。这种崩溃就不单是一个企业的崩溃,更是信用制度和商业文化的崩溃。
民众有一种好奇心理,将企业失败看做娱乐节目,不愿意从失败当中研究什么教训,只是先怨天后尤人,满足于一点非常肤浅的解释。于是,中国商人或者民族缺乏历史记忆,同样的企业失败往往是低级错误的不断重复。
范棣:企业家要避免在崩溃中成为一只苍蝇的话,形成一个良好的心态很关键。这里,我还是说一个故事,一件真事。
在上世纪30年代,印尼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个小姑娘,14岁就从农村到城里给人家做保姆。离开村里的时候,身上带了5个卢比。干了20年,从保姆、清洁工、纺织工、工厂经理到业务主管等等。35岁的时候开始创业,干了30年,成为印尼的一个富豪,有百亿卢比的身价。在她65岁的时候,与几个很强的国际企业竞争一个很大的能源开发项目,她倾其财富投注于项目中,当时所有人都认为她不应该那样,风险太大,没必要。结果她最后胜了。之后,有人问当时她是怎么想的。她说,当初从农村出来的时候,身上只带了5个卢比,如果失败了,全军崩溃,她只不过失去了当初的5个卢比和一些利息而已。她要做的事情无非是找回那5个卢比。
难道失败是一个道德与人品问题吗
这是一个5元钱的心态。作为一个企业家来说,对于成败,也许不必太过于看重。你刚才讲得很对,中国的企业家把成和败看做是生活的唯一标准,这是很可怕的。因为成和败都是一个常态,你不是成,就是败。中国人胜了就是鸡犬升天,败了就一败涂地,全部完蛋。大部分中国人把败看成一种可耻,把失败当成一个道德问题。如果我们的企业家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去看待成败,就很难有一个正常的心态来对待危机。
一个企业家在崩溃的时候,应当超脱名誉、地位、财富得失来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冷静面对问题,承认失败,接受可能的最坏的结果。有了这个心理底线,把处理危机当做一个正常的任务,防止崩溃的底线就有了。对崩溃的心理防线有了,就会重新在心里建立起信心。
王巍:大部分中国人由于没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信仰,所有的计较都是以在现实中的成就为最高成就,往往是单向思维,只能成不能败,而且只能是一天比一天好。内心里也不接受周期性,弄得大家心理紧张。
我有一个朋友,他当年在海南做房地产做得很大,曾经是海南航空的个人最大股东。但是后来海南房地产泡沫中他的损失非常大,立即从亿万富翁变成负债累累。很多人纷纷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