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该怎么办呢?”
陈宫平静地回答说:
“我作为人臣却不忠,作为人子却不孝,理应奔赴刑场就死。”
曹操惋惜道:
“你去死了,你老母怎么办呢?”
陈宫长叹一声,说:
“我听说打算以孝治天下的人,是不会害死人的父母的。我老母是死是活,只能由你来定夺,不是我能决定的!”
曹操又问:
“那么你的妻子、孩子该怎么办呢?”
陈宫回答说:
“我听说打算施仁政于天下的人,是不会杀绝别人的后代的。我妻子、孩子是死是活,也只能由你来定夺。”
曹操听了,不再说话。过了一会,陈宫要求道:
“请把我拉出去处死,以彰明军法。”
说完自己往外就走,军士怎么也阻拦不住。曹操见了,无计可施,只得流着眼泪在后面送行,陈宫竟然头也不回。曹操下令将吕布、高顺同时推出,一起缢杀。
曹操为人,有时很残忍,有时又颇具人情味,因爱将才,差点让吕布活了下来;因爱人才,同时也因爱那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骨气,特别是曹操还十分顾念他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陈宫迎他为兖州牧那段旧情,陈宫更是完全有可能活下来。在经历了数月你死我活的刀兵相见之后,不计较旧恨新仇,瞬息间产生出化干戈为玉帛的诚意,不是很容易的,这说明曹操有时确有包容那些曾坚决反对过自己的人的肚量。吕布是想自己活命,但刘备反对他,曹操也因突然想起了他过去的那些劣迹而不能再容忍他,终于被杀,也算得是咎由自取。临难苟免,摇尾乞怜,全无半点骨气,也确实令人作呕。虽有伟岸身躯,万般武艺,令人觉得不过是徒有其表。陈宫则是自己要求去死,表现了一种士大夫临危不惧、慷慨赴死的气概。当初他自己投入了曹操营垒,后又从曹操营垒中反叛出来,现在不愿再回到曹操营垒中去,大概有保全自身名节方面的考虑,不愿象吕布那样反复无常,落得万人唾骂。当时名士讲求名节蔚然成风,陈宫有这样的想法可以说是必然的。更重要的是,他大概固执地认为他已经将曹操其人看穿,因此宁死不愿再同曹操这样的人合作。不过,他最后同曹操关于老母、妻儿的一段对话,虽在那样的情况下也只好那么说,但也不无将后事托付曹操之意,说明他对曹操的为人倒也并未完全绝望。
曹操缢杀吕布等人后,将其首级送到许都示众,然后将其埋葬。他没有忘记陈宫的临终之言,特地将其老母迎来奉养,直到去世。其女儿长大后,又为其操办了出嫁事宜。对其家人的关心、照顾,比当初陈宫在世时还要周到。
东征吕布之役就这样以曹操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曹操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由于他能认真听取部下意见,作出正确的决策。东征吕布的决定,是曹操听取了荀彧、郭嘉和荀攸的建议作出的;战斗进行到关键时刻,曹操因士卒疲惫而想撤军时,又是他接受了荀攸、郭嘉的劝阻,才避免了半途而废的结局。吕布的覆灭,原因也很多,最重要的却是他听不进部下正确的意见。曹军刚进抵彭城时,陈宫建议趁曹军远来疲惫时出战,吕布不听;曹军围困下邳后,陈宫又建议吕布出屯在外,他自己驻守在内,以形成内外呼应、相互支援的格局,吕布还是不听。在关键时刻,吕布宁可听妻子的话,而不愿听谋士的意见,从而一再错过良机,最后铸成大错。曹操的善用人,吕布的不善用人,在这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善用人者昌,不善用人者亡,这条朴素的真理在这里得到了验证。曹操善于用人,因而也就调动了部下的积极性,团结了部属,上下同心,去夺取胜利;而吕布不善用人,就挫伤了部下的积极性,加之暴戾专横,对某些具体问题处理不当,更弄得部属不和,上下离心,最后导致失败。曹操的胜利,由于主观指导的正确,但吕布的勇而无谋、狭隘自信、暴戾浅薄也帮了他的忙。战争不仅是军力的较量,也是智慧和人格的较量,在这场较量中,曹操无疑也是一个胜利者。
第八章荡平徐淮(8)
曹操消灭了吕布,使他减少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在统一北方的大业中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此,曹操的势力范围扩大到徐州。战争结束,曹操还得到不少有用之才,重要的有以下几人:
陈纪、陈群父子。陈纪宇元方,许都人。与父陈寔、弟陈湛俱为著名党人,当时号称“三君”。历任平原相、侍中等职。为避董卓之乱,逃到徐州。献帝都许后,曹操以献帝的名义任袁绍为太尉,袁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