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页)
路上络绎不绝,你怎么说他反状未成?
老魏答:如果冯盎是真反,他必然分兵据险,攻州掠县。现在告他造反的消息已经好几年了,而小冯的地方武装并没有出镜,此不反明矣。现在的问题是,南方诸州都怀疑他要反,而陛下又不派谴使者前去镇抚,小冯就愈发害怕您要制他死罪,所以就越不敢来朝。如果派谴信臣示以至诚。他喜于免祸,那么完全可以不出兵,而使他降服。
这年十月,员外郎李公掩以钦差身份被派去慰问冯盎,头上插着雉鸡翎的冯酋长大喜过望,那根雉鸡尾巴摇动地很殷勤,李钦差回来时,冯酋长随即派儿子冯智戴跟随中央慰问团入朝拜觐。
此前一直将信将疑的李世民,佩服之情溢于言表:魏征令我发一介之使,而岭南随安,胜十万之师。一句话顶一支10万人的部队,不可不赏。
这回,老魏扛回家的是500匹绢。
这样老是被国家领导人不是金瓮便是几百匹绢奖着,着实会让连根鞋带也领不上的同志们极不舒服。果然,有人告发魏征,说他结党营私,替自家亲戚捞好处。唐太宗命御史大夫温彦博同志前去查证,结果很快报了上来,事实证明老魏一身洁净,两袖清风,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但,温彦博却为老魏上了点眼药,“征不存形迹,远避嫌疑,心虽无私,亦有可责。”老魏同志还是有毛病的,不注意自己言行,应该受到责备。太宗感觉不便于出面批评,就令温彦博找个公休日私下里说说魏征,自今以后,要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举止。?
老魏沉默了好几天,不是因为嗓子发炎,也不是自我反思,更不是在盘算如何替自己开脱,而是在静等皇帝消火。领导正在气头上,你不要去作任何辩解,否则对你就更不利,这是《与领导周旋学》的第一章内容。
要选个好天气,领导又刚受了次贿,最好是领导头天晚上刚有过一次来之不易的美满性生活,就选择这时候进言。老魏果然在有天上朝时,面向太宗发言了,“臣听说君臣同体,宜相与尽诚;若上下但存形迹,则国之兴丧尚未可知,臣不敢奉诏。”如果君王与臣下都相互敛声静气,彼此拿捏,察言观色,而不坦诚相见,那么国家兴亡就说不定了,所以我不敢接受您的教导。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脚下的地在走,嘴边的谏在流(2)
话说得很软,气却很硬。梆梆的。太宗为之猛然醒悟,“吾已悔之。”
你后悔了,但我还没完呐。魏征起身再拜,然后说:“臣幸得奉事陛下,愿使臣为良臣,勿为忠臣。”?
太宗问:忠臣与良臣有区别吗??
魏征答:“稷、契、皋陶,君臣协心,俱享尊荣,所谓良臣。龙逄、比干,面折廷争,身诛国亡,所谓忠臣。”
良臣,不仅用自己良好的言行匡范君主,在自己获得美名同时,还使君主受到万世景仰。而忠臣呢,犯颜直谏,尸陈朝堂,搭上自己性命不说,还使国家终至灭亡。?顺便,他摆出一个潜在的设问——稷、契、皋陶这些良臣侍奉的是谁,龙逄、比干这些忠臣又是谁的臣子?所以,我作良臣,那么你就是尧舜禹,我若作忠臣,那你就是桀纣。
太宗一听,又是大悦。
老魏再次受到重奖,得绢500匹。
1000匹绢布摞在家里,该是多大的规模啊?如果魏家老妻有点经营头脑,应该在自家后门支个摊儿,再挂个木匾,上写朱漆大字:魏氏布行。旁边的小喇叭不间断播送:“御赐绸缎,魏家专营,批发零售,欲买赶紧。”
在这里,不能不佩服老魏同志的政治智慧。他给唐太宗玩了个词汇游戏,将“忠”和“良”稍稍模糊了一下语义,从而给自己确立了一种符合身份背景的准确定位。
为什么呢?与长孙无忌、房玄龄这些太宗的铁杆红色战友比,他的人生履历过于暧昧和浑浊。先是投靠元宝藏,然后是李大哥,后来归唐,再后来跟着窦大哥混,又回唐,回来后又没站好队,成了前太子李建成的跟班,这些抹不去的尴尬背景,都将他限定于一隅,即与“忠”无关。李世民将他和王珪放在谏臣位置上,并能更为虚怀若谷地倾听他们的意见,恐怕更多的也是考虑到其出身背景,而显示自己的宽宏和大度。
那么,我就来当良臣,不作忠臣。
事实上,这个良臣的清晰自我定位,以及得到太宗的心理身份认同,对他今后的干政之路至关重要。一不必像哪些近臣,对皇帝恭敬有加,俯身听命,否则就会被皇帝认为是居功自傲翘尾巴,二可以无拘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