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页)
钱,这些东西都是赋予的结果。如果在秦朝,你拿着一张纸去买东西,不被抓去了连坐才怪,但是我们现在就是在用纸买东西,这个纸的价值就是人为赋予的。最能说明赋予的例子其实是我们的生日。我想实际上生日与每一天的区别都不大。但它就是不同。为什么?赋予。假如这样的一种情况,你的父母因为某些原因忘记了你的生日,于是随便拿了一天当你的生日。假如你不知道你父母在骗你,那么你也会与其他的人一样庆祝你所谓的生日的那一天。所以,并不是哪一天很特别,而是你赋予了哪一天涵义!
一个人,老得一塌糊涂,但心中又不接受自己年老的现实!我们是说服他接受自己客观的看待的年龄问题呢?还是让他心中相信自己仍然年轻呢?一个人死了,我们是接受他死了的现实呢?还是相信他仍活在我们的心中?假如你选择了后者,那么这就是赋予的结果(因为他不可能再年轻,他也不可能真的活在我们心中)。
我讲过,对于世界我们做的只能是接受,发现与应用。在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接受――不接受。换成成语就是‘无可理喻’。并不是任何事情都一定要讲道理按逻辑才行得通的,这种‘无可理喻’,就是一个赋予!任何我们经历的事物事件物体,或者是所思所见所感,都会以数据的形式储存在大脑的某一区域,当事物被存储的那一刻,就被建立了联系,而当数据再次被调用的时候,不管这种调是以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样的情绪,什么样的目的,只要出现第二次调用的行为,这种调用的行为都被附上了某种含义,这个存储与调用的过程,就可以被看着是‘赋予’。简单的给‘赋予’下一个定义:‘赋予’就是人为的强制性的给予联系――包括精神联系,逻辑联系,非物质联系等等。这也是一张《兰亭序》模本在我的心里敌不过一张“于儿”的普通书信的缘故。同样因为赋予这个行为是带有相当的主观的意愿在里面――情绪的波动是相当大的,一个小东西可以让你感动得要死,一个大东西有时候让你无动于衷。于是,同一个事物,我可以根据当时的情绪赋予它可大可小的价值。后文中我会讲到“付出-得到=0”的公式,但是赋予这个行为让一个等式给活生生的变成了不等式。比如我付出代价,却失去了女友,也得到了经验,我可以赋予这个经验很大的意义,虽然我失去了女友,但我学会了坚强,我‘得’大与‘失’!我也可以赋予这个经验相等的意义,我失去了女友,但得到了经验,无‘失’无‘得’,同样,我也可以赋予这个经验很小的意义,就算我得到了经验,但我失去了“于儿”,再怎么‘得’也不能偿‘失’。这就是‘赋予’的含义。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赋予这种能力很多时候体现在主观意愿上,即我认为某事某物如何如何,或者说,我更愿意相信某事某物某人怎么怎么样,正如人死不能复生,但往往我们更加愿意接受他们活在我们心中的某一个角落这种说法。赋予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如果有人对这种能力有点陌生的话,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对这种能力的称呼,叫做“自欺欺人”。
上一节我讲到,人的生存的更好这个目的紧紧的与两样东西相联系,其中一个就是:资源。那另一个是什么呢?另一个就是:意愿。所以一件事(不仅限于讨论生命)有意义的标志就是意愿的满足与资源的占有。这个描述应该是很清晰的,即有意义的标志就是,找到你愿意沉迷的情绪,(比如成就感,自豪感,荣誉感等)与一种资源作为占有的目标。(如,金钱,名利,女人,物质,地位等)。比如有一天,我们看到一个美眉,喜欢得不得了,想跟她在一起,(在一起的幸福感是你选择的情绪,女人的实体就是你选择的资源了。)于是拼了老命的追,最后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地攻势下,美眉被感动了,妥协了,那么追求爱情的这个过程就是有意义的――满足了意愿,占有了资源。另外一种可能,这个美眉,名花有主,或者是眼睛长大脑袋上,或者是我们牛头不对马嘴,尽管付出了很多,却后还是以惨淡收场,但假如你从中尝到了对待爱情的方式,对待人生的方法,找到了自己的不足,获得了经验,或者得失之道,取舍之道等等。我们不怕挫折,因为不可能没有挫折,成长也是需要代价的,重点是我们对待挫折的方式以及找到挫折中所含有的内涵及我们从中提取了什么(失败中蕴含了成功的契机!),那么这个过程仍然是有意义的――得到了资源。那么另外一种情况就郁闷了点――赔了夫人又折兵,再加上自己想不开,那么这个过程既没有积累到资源(经验,美眉),又没有达到意愿(失恋),自己又想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