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2/4 页)
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道教宗师河上公为天台山而感:
云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无,日照台前台后胜景台上有。
对联中隐含三个“天台”,暗指羽化登仙之台。“日照”二字或许就是日照地名的由来。
方仙道安期先生为天台山而感:
探幽谷深渊觅太古之踪才知道人生苦短淡泊宁静中自有神仙胜境,登高山极顶揽群星之胜方晓得长空无涯苍茫无垠里不乏福地洞天。
安期先生师从河上公,河上公师承黄老。“黄”,指道教始祖黄帝;“老”,指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老子。
黄老道家起源于黄帝后期,在殷商得以发展。周朝则肇启了儒家思想。春秋末期,老子写成《道德经》,诞生道家学派。他的思想传人,其中一支继承了他经世致用的理念,形成了黄老学派。黄老学派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并兼采阴阳、儒、法、墨等诸家观点而成,特点是“无为而治”。黄老学派契合了治国安邦、休养生息的时代潮流。
与古代西方的原子论不同,古代中国流行的是元气论。根据这种学说,万物都是由元气或者精气组成的,元气或者精气聚在一起,就是有形的东西;散开来就成为了无形的东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元气和精气这两个概念,并继承了老子观点,认为万物的主宰是虚静的道,而且正因为道是虚静的,所以才能因顺万物,成为万物的主宰。
当时黄老思想成为主流,是建立在天子、诸侯和军功阶层三权分立、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的基础上的。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势力大大削弱、军功阶层也是一代不如一代,权力膨胀起来的皇帝,无法容忍黄老道家“清静自然”的约束,于是,主张尊君隆礼的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这样的局面此后延续了将近两千年。在这两千年里,黄老道家的大多数著作逐渐佚失,黄老道家曾经的辉煌逐渐被人遗忘,直到近几十年,因为大量古代简牍的出土,才使人们逐渐了解了战国秦汉时期黄老道家的盛况。
儒家思想取代了道家思想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思想后,黄老道家思想并没有完全消失。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像汉宣帝说的那样,是“霸王道杂用之”。即有时是“外儒内法”,有时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每当君权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部分限制时,黄老道家就会复活,并带来经济文化上的繁荣(统治者的无为而治仅限于经济和文化),像唐玄宗、宋徽宗、朱元璋、康熙这样的明君,都曾注解过《道德经》,“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熙盛世”,以及两宋时期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潮、今天改革开放的成就,都与黄老思想有密切关系,因此民间有“治世道,乱世佛,由治到乱是儒家”的说法。
河上公注解了《道德经》,与徒弟安期先生在接受黄老哲学的基础上,与东海地区的狐仙和神仙文化相结合,采仙药,炼仙丹,创出一条得道成仙的新路——方仙道。
李白为河上公和安期生所感,诗云: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
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
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
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五古?古风其七》五鹤西北来。飞飞凌太清。
仙人绿云上。自道安期名。
两两白玉童。双吹紫鸾笙。
去影忽不见。回风送天声。
我欲一问之。飘然若流星。
愿餐金光草。寿与天齐倾。
当青龙来到天台山的时候,这里还只是荒山野岭,他的推荐和后来女娲娘娘采石补天,为人类后世留下了太多太多美好的故事、传说和诗篇。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
三
天台山。
气候骤变。
时而急风暴雨,泥浆沙石俱下。
时而烈日当空,山火热焰灼蒸。
接到青龙的传讯,女娲娘娘和青鸾、玄甲带着寻找到的五色晶石已经赶到了天台山。女娲娘娘站立山头,看着天崩地裂、山河破碎一阵心痛。
女娲娘娘寻一平整之处,取出五彩晶石,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