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无论是按照中高考的评分标准,还是我们读后的直觉,这篇文章都不算一篇好文章。
○2:说明文 ≠ 说明书
看来,我们的确小瞧说明文了,说明文不是说明书,并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
要写好说明文,除了明白说明文的根本用途、本质特点外,还真得把说明文的构成元素、关键要素、精彩奥秘等章法全部弄清楚,一个都不能少!
25(下) 一点就透(1)
老天爷给我们两只眼睛,可看东西时,它们只能聚焦于一点,为什么?
生物学家说:焦点多了叫散光,散光的结果是眼花缭乱,什么都看不清。
社会学家说:注意力集中,是一个人成熟的基本标志之一。
说明文,一怕满嘴跑马,二怕文字散光!
说明文,要想把客观事实说的清楚透彻、鲜活生动,一要符合客观,二要焦点清晰。
一般来说,一篇说明文由下列五个元素构成的:
;;; 对象、焦点、焦点事例、辅助事例、展开线索
;;; 对;;; 象:任何一篇说明文,都要有一个说明的对象。
;;; 焦;;; 点:有了说明对象,还不足写好说明文,我们还必须把目光聚焦于说明对象的某一点。否则,文章就容易显得零散杂乱、让人不知所云。文章《家乡的沙枣》的失败就是由于缺乏焦点、内容零散杂乱造成的。
;;; 焦点事例:确定了焦点,就要围绕焦点选择事例,透过焦点事例展示焦点。
;;; 辅助事例:说明文的文体有一个弱点:因为要符合客观事实,所以,很容易显得枯燥乏味。怎么办呢?通常的解决办法是:加入辅助事例根据某个焦点事例的内容,适当展开发挥,引述少量的典故传说、轶闻趣事、名家评论等内容,以调节文章的气氛和节奏,力争让文章生动起来。
;;; 展开线索:展开线索就是焦点事例、辅助事例的排列顺序。一般以时间、空间、功能等顺序为线索展开。
上面的结论是普遍适用的,我们看下面三篇范文:
外国人怕翻译中国成语 陈跃
听说外国人翻译中国文字,最怕遇着成语。短短的四个字,却包含着翻云覆雨的故事,外国人用40个单词来翻译也不见得能说透,还常有曲解的事出现。
兹以“积毁销骨”为例。此语的原意是说毁谤太多,使人无以自存。法国一名翻译家将它译成:“积极地筹划一次战争,造成一场毁灭性的灾难,销售死人的骨头。”听来既有法西斯的恐怖,又有法兰西的浪漫。巴黎一名专门出售教学用人体骨骼的商人见此语掷地有声,便用它作了店名。
美国一名散文家编了一本《中国成语故事》,特地为此词演绎了一段故事:中国古代有一名妓,善用自己美丽的谎言诓骗富家子弟,聚敛了一笔不小的私房钱,不料突然暴病身亡。恰巧官府急需一笔钱修缮城中茅厕,这笔钱遂“司”了此职。(其中,“毁”作谎言,“积”作聚敛,“销骨”作死亡解)这位美国散文家在故事后面还特地加了说明:“妓女”的钱砌厕所,臭钱臭用。这种解释更属无稽之谈,实为博众人一笑而已。
其实外国人不知道,他们所信仰的“主”耶稣说过一句话却是对“积毁销骨”的最好解释:柔软的舌头能折断骨头。我认为这比我们中国的解释还要传神。
说明文招法招数分析:
○1:构成元素分析:
对 象:汉语中成语的翻译;
焦 点:外国人怕翻译中国的成语;
焦点事例:法国翻译家、美国散文家翻译成语《积毁销骨》的事实;
辅助事例:巴黎商人起店名、对耶酥那句话的引用;
展开线索:按国别顺序展开;
○2:焦点清晰,方显说明本色
这文章从题目开始,便直奔焦点。
自然现象、客观事实有很多,同一个客观事物也有很多不同的侧面,介绍它们时,只有把目光聚焦到某一个点上,才能把事情说清楚,文章才不会零散杂乱。
有焦点,说明才不杂乱!
○3: 拓宽意境,还看辅助事例
文章关于巴黎商人起店名、对耶酥那句话的引用,用字不多,却起到了很好的调剂效果。既没有离开焦点和违背客观性的本质,又给文章增添了一些趣味和人文内涵,颇有些心领神会的味道。
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