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3/4 页)
门——研究室,它们设计黑白电视机的线路、工艺流程、描图制表,还进行着技术基础档案管理。
1982年,研究室更名为设计科,开始致力于彩电国产化和工艺改进。1989年,设计科开始了自主设计之路。在那段时间里,成为海信后来的领导者的人大都曾在研究室和设计科操弄过电路。
周厚健记得:对于海信来说,1992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那一年,年轻的周厚健成为青岛电视机厂厂长,他大刀阔斧地进行了结构调整,合并了科室。设计科更名为研究所,地位大大提升,成为工厂里工资待遇被倾斜的“特区”。
第二年,研究所再次更名,变成了技术中心,它拥有10个研究所,开始从事海信3C产业前瞻产品的研究与开发。那时候周厚健正筹划着将青岛电视机厂变成市场化的海信集团。
1995年,海信技术中心被国家经贸委、税务总局和海关总署联合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第二年海信成立了技术中心北京分中心,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开发和国家863项目掌上电脑的研制。那一年,海信开始介入计算机领域,以第一家涉足于信息产业的家电制造商的姿态,成为家用PC战场上的一匹黑马。
1997年9月技术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分中心成立,主要从事数字电视的研究开发。1998年4月技术中心又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实现产学研结合,吸纳高级人才到海信进行技术项目的研发,工作站规模与进站博士人数居山东省首位。
1999年,海信技术中心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技术创新试点企业,被团中央确定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2000年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
在那一年,上海ASIC设计中心成立,主要从事专用芯片集成电路的设计, 成为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2002年,整合整个集团的研发资源,成立海信集团研究发展中心。对于整个海信来说,2002年8月意味着一场大转折。从那一刻开始,海信开始了再造,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事实上,海信技术创新的历史,就是海信产业扩张的历史。1996年成立计算机公司,1998年成立软件公司都是技术创新的结果。
海信许多的年轻子公司就是这样诞生的——
前期是技术中心的一个研究所,在有了充足的技术和人才后,借着产业升级换代时机突进,迅速裂变为新公司。事实上,这也是海信人力资源的战略——“因人设事”。
每涉足一个产业,海信都先在中心设立一个研究所,进行超前研究超前孵化。经过两三年时间,等技术人才成熟后,裂变为新的公司。
这是海信独有的产业扩张模式,它保证了海信旗下衍生出的企业都具有扎实的“根”。1996年,海信在全国家电行业率先涉足PC产业,行业皆惊,一名叫樊军的工程师带领海信一度成长为中国第四PC品牌。
事实上,很早以前,海信就已经组建起计算机研究所,研究计算机方面的技术。所以海信才能抓住486机向奔腾机跃进的入市契机,转眼就发展成为国内PC业的名牌,成为中国家电业涉足PC业最为成功的企业,而樊军也一度成为中关村的“知识英雄”。
海信的产业扩张模式图
空调公司的建立也同样是如此。一份报纸说:“海信早就成立了空调技术研究所默默地搞跟踪研究,一旦发现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的良机,迅即以研究所为主体创办企业,结果迅速占领了市场。”
在上面图表所示的循环下,江西路11号就像一只鸟,不停孵化出更多的小鸟,直到有一天鸟群遮蔽了天空。
胡鞍钢大概是中国最爱说别人不爱听的丧气话的经济学家了。1998年他到海信考察后,却说:“从海信发展过程中对技术的投资力度和人才知识的贡献率来看,海信在同行中已率先进入了技术驱动或者说知识拉动的发展阶段。”
周厚健35岁那年执掌江西路11号的权力,当他把企业的主导商标由“青岛”改为“海信”的时候,他就已经明确地为企业定了位——“Hisense”由“High”和“Sense”组合而成,含有高品位、高科技之意。
此后,在中国的市场上,海信的口碑,也正是以技术研发能力见长。所以,当1996年彩电市场上掀起第一轮“降价大战”的时候,海信明确表示不应战,以 “三高一创”来应对市场狂澜。1998年,周厚健又公开向同行叫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