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2/3 页)
他在其中长大的公寓,租给了别人,新房客把厨房窗户换成了涂铅玻璃,窗外的那个老式旋转木马也就看不大清楚了。多米尼克同意接受了爱迪的上作,他把爱迪留下来的几样东西存放在修理车间的一个大箱子里,箱子里还有一些“红宝石码头”的纪念物,其中包括一些公园最初的入口处的照片。
尼克,那个把车钥匙掉下去卡断了游乐车缆绳的年轻人,回到家以后又重新配了一把钥匙,四个月之后,他把车卖掉了。
他时常回到“红宝石码头”,向他的朋友们炫耀,公园就是以他的曾祖母命名的。
年复一年,待学校放假了,白昼拖长了,人们便会回到这个壮观的灰色大海边上的游乐场里--虽然不如主题公园那么大,但也够大了。夏日来临,人们兴致再起,海滩上回响着波浪声,召唤着人们,大家聚集在一起,坐旋转木马,坐“阜氏巨型摩天轮”,喝甜甜的冰饮.吃棉花糖。
人们在“红宝石码头”上排队等候--就像在另外一个地方排成的那个队伍一样:五个人,为了五段不同的记忆,在等候一个名字叫艾米或者安妮的小女孩长大、相爱、衰老、死亡,从而最终解答她的疑问--为什么她会活着,以及她活着到底为了什么。在那等候的队列里,有一个满脸胡须、鼻梁弯曲、头戴布帽子的老人,在一个叫做“群星荟萃音乐厅”的地方,等着同一个小女孩分享天堂里的那份属于他的秘密: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影响到另一个人,另一个人又会影响到下一个人,世界上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故事,但是,所有的故事都连成了一个故事。
---------------
译后小记
---------------
在北美生活多年,虽然时常阅读当地的小说杂文,但能真正引起我的兴趣、甚至令我感动的书籍实在不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看到了这本《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买回家来,不经意地开始翻阅。几个小时过去了,书读完了,这才发现,自己已经在不觉中潸然泪下。 、
在小说结尾处的天堂里,有一条神圣的河,流水潺潺,阳光闪耀.如梦似幻。书读完了,那条河却在我的梦中继续流淌,流啊……流啊……流过我的手指,流过我的键盘,流到了我的电脑屏幕上。于是,这本《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便变成了我的同胞们可以欣赏的文字。
小说译完之后,我开始注意它在美国社会上引起的反响。
不出所料,此书同作者的上一本书《相约星期二》一样,亦成为各主要媒体竞相推崇的对象。《纽约时报》称其为“一部能够真正感动和鼓舞人心的书”。《出版商周刊》则说,这是“一部美国现代寓言,它将受到广人读者的珍爱”。小说在2003年9月出版以后,立即登上了《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以及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位。在我撰写这篇小记之际,这本书已经在北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前五位流连了四十周。
小说讲述的是一位八旬老人爱迪的故事。爱迪是一个海滨游乐场的维修工人,在他八十三岁生日那天,他为了从一部坠落的游乐车下面救出一个小女孩,不幸丧生。当他醒来的时候,他已经来到丁天堂。但是,天堂并不是他想像中的伊甸园,不是那个他可以同亲人相会,可以“在云头飘浮,在河中嬉戏,在山间漫游”的地方。他在天堂里遇见了五个人。这五个人中有他失去的亲人、熟人以及完完全全的陌路人。他们逐一地向爱迪讲述和解释了他生活中似乎与他毫不相关的故事和联系,揭示出这样一个道理: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关联的,就像河底的卵石,一个牵连一个。爱迪终于领悟到,他在人世间自认为毫无意义的生活,其实正是他生命的价值所在。
作者米奇·阿尔博姆以感人肺腑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而故事中揭示的人生哲理更为耐人寻味。每一位读过这本书的人,心灵都会受到震撼。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就是作者浓墨重彩所描写并贯穿故事始末的一个“情”字。
正是因为这个“情”字,主人公爱迪才会扑到游乐车下去救一个小女孩;正是因为这个“情”字,爱迪才会那么深切地爱他的妻子;正是因为这个“情”字,爱迪才会在受到父亲的极大伤害之后,仍然无法将他忘怀;正是因为这个“情”字.爱迪才能抛开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兢兢业业地维护游乐车的安全;也正是因为这个“情”字,爱迪终于在生命的尽头,找到了他一生所追求的宁静和慰藉。天堂,对西方笃信上帝的人们来讲,是至高无上的境界;然而,这个“情”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