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2/4 页)
即拍板定了下来,接着他又是一叹。
“李致远啊,夫,也就只能帮上这个小忙了”
“张謇,张季直”
看着穆递来的两份合同,李子诚忍不住念叼起这个名字。
对于张謇,没有任何人会用“商人”去形容他,即便是在百年后,这个人也是一个足以让后人景仰,让后世所有商人自愧的人物,这个人在短短二十年间创办了数百家企业,涉及农业、工业、金融、教育和公益事业。
南通人享受着这位状元公给他们带来的福利,从生到死的衣食无忧,育婴堂、大中小学,工厂彻底解决学习和工作的问题,出行有宽敞的马路,喝的得自来水,用的是电灯,病了有医院,老了有养老院,死了有公墓。
而更为重要的是张謇在南通建了中国第一家免费开放的图书馆,建立了医学学校、纺织学校、工程学校、水产学医,一所所学校改变了南通,南通几乎是在张謇个人的努力下,建成相当完备的经济、文化、教育、医疗和慈善体系,在那些年间,他坚定不移的推行着南通的商人自治,可以说自己想象中的连云港,在某种程度上,就参考着、借鉴着南通。
“藕初,如果你我,能做到张翁五成之功,就足够了”
一声叹息,李子诚却摇摇头,张謇能做到的事情不是自己能做到的,同样自己能做到的张謇也做不到。
“致远,你也太谦虚了,张翁基创十余年,才得今日之成,若**得十年之功,怕……”
李子诚摇摇头,自己指的不是他做实业的心,而是他的那份公益之心。
近代以来,办实业者有之,办教育者有之,办慈善者亦有之,而将三者整合于地方自治的名义下,作为一个社会改造的系统工程付诸实施者,则唯有张謇。而这恰是自己需要向张謇学习的地方。
“说实话,若是有机会,我想请张翁来连云港,顺便再求一副字”
“字?”
“上不依赖政府,下不依赖社会,全任自己良心去做”
微笑着,李子诚站起身来望着这连云港,正是凭着那副良心,张謇做了很多人不敢也不想去做的事情,也正因如此,他们这样的商人才会被称为“实业家”,而非工商业巨子。
“良心这一点,我要向张翁好好的学学”
头一抬,李子诚却又一笑。
“不过,咱们更要学的是这个地方自治,这才是咱们的护身符”
(三更了总算是补齐了,希望各位大大原谅无语的昨天的失信)。
第097章 连污巷
第o97章连污巷(第一更)
宽阔的大街上非常热闹,酒肆茶楼饭馆的越修越多。
大街两旁,什么绸缎布店、花纱铺、故旧店、玉石珠宝店、文房用具店、针线刺绣铺、鲜鱼海味店、花果行、书店……嗯
一个没有。
“苏南茶楼”
“武昌饭店”
“湖南菜馆”
“颖州饭馆……”
瞧着宽阔的大街两旁这门店挂着的牌子,任何人都会惊讶于连云港的不同,道路两侧用木头建成的商铺,虽说十间能租出去八间,可却大都是饭店,商人的眼光是尖锐的,连云港这地方一下子聚了几万劳力,任谁都知道这是一片大市场。
集因人兴、市因人旺,有了人,商业自然而然的也就兴旺起来,酒馆、饭店、窑子、甚至于赌档,在过去的几个月间,接连不断的出现在连云港的“街头巷尾”,每天都有新开张的店铺,自然的沿着未成的“中央火车站”为中心的“城区”街道两侧的木制临时建筑也越来越多。
进了十月起,这房租便仅次于纱机,成为公司最大的进项,上千家用木梁、木板搭建成木板房,每月数万两的收益,对于公司或许不算是笔大收入,但对于连云港管理公司而言,这却是第一大进项。
作为“房东”连云港管理公司恨不得把所有的门店都租出去,自然也不会挑三拣四的,也恰因如此,这连云港街道两侧的的商铺,大都带着歧形展带来歧形商业。
偷得浮生半日闲
打从纱机接二连三的出厂,难得闲下来的李子诚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逛着连云港,这是自己的“城市”。
离开公司后,独自己驾驶着汽车,看着那宽阔的街道。
嗯脚下还是夯土路基,甚至连铺路碎石还没铺,街道两边,嗯,视线开阔。几乎就见不着什么建筑,只是偶尔能看到一些工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