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第1/4 页)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吕顺哥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吕顺哥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正是唐朝的李靖。
李靖,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他是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他的祖父李崇义,在北魏时期担任过殷州{治所位于今河北省隆尧县}刺史。兄李端,字药王,隋将{按照李氏族谱,李端为唐代中期名将李晟、李诉之祖}。舅韩擒虎,为隋朝名将。
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李靖长得仪表魁伟,由于受家庭的熏陶,从小就有“文武才略”,又颇有进取之心,曾对父亲说:“大丈夫若遇主逢时,必当立功立事,以取富贵。”
他的舅父韩擒虎,每次与他谈论兵事,无不拍手称绝,并抚摩着他说:“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
李靖先任长安县功曹,后历任殿内直长、驾部员外郎。
他的官职虽然卑微,但其才干闻名于隋朝公卿之中。吏部尚书牛弘,称赞他有“王佐之才”;隋朝大军事家、左仆射杨素,也抚着坐床对他说:“卿终当坐此!”
大业{605至617}末年,李靖任马邑郡{治今山西朔县东}丞。
这时,反隋暴政的农民斗争已风起云涌。河北的窦建德,河南的翟让、李密,江淮的杜伏威、辅公祏等,领导的三支主力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涤荡着隋朝的腐朽统治。
身为隋朝太原留守的李渊,也暗中招兵买马,伺机而动。李靖察觉了他的这一动机,遂“自锁上变”,将往江都,以告发此事。
可是,当他到了京城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因道路阻塞而未能成行。不久,李渊于太原起兵,并迅速攻占了长安,俘获了李靖。
李靖满腹经纶,壮志未酬,在临刑将要被斩时,大声疾呼:“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
不久,李靖被李世民召入幕府,用做三卫。
李靖跟随秦王李世民,在平定王世充的战役崭露头角。后来,他提出攻灭萧铣的十策,事实上取代李孝恭成为军事统帅,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便消灭了江南最大的割据势力后梁,平定了萧铣的叛乱。然后,马不停蹄地参与平定江南,又击败东突厥颉利可汗。
后来,李靖指挥了大规模的反击吐谷浑的战争。在李靖的戎马生涯中,他指挥了几次大的战役,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不仅因为他勇敢善战,更因为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思想与理论。
他根据一生的实践经验,写出了优秀的军事著作《卫公兵法》。
后来,在进击吐谷浑时,利州刺史高甑生任盐泽道总管,未按期到达,贻误了军机,受到李靖的责备,竟然心怀不满。
战事结束后,高甑生即串通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诬告李靖谋反。唐太宗令调查此事,弄清事实真相,判定高甑生以诬罔罪减死,流放边疆。
从此,李靖“乃阖门自守,杜绝宾客,虽亲戚不得妄进”。
不久,李靖以功进封卫国公。贞观十七年{643年},又与长孙无忌等二十四人绘像于凌烟阁,尊奉为功臣,并进位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十八年,唐太宗亲自征伐高句丽,就把李靖召入阁内,对他说:“公南平吴,北破突厥,西定吐谷浑,唯高句丽未服,亦有意乎?”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将,虽染病在身,仍表示愿意从行,对太宗说:“往凭天威,得效尺寸功。今疾虽衰,陛下诚不弃,病且瘳矣。”太宗见他实在年老体衰,未同意他远征。
李靖虽未从征高句丽,但对前线的战事颇为关注。唐太宗进至驻跸山{今辽宁辽阳南}时,高句丽兵倾国出动,内部空虚。李道宗曾经请求率精兵五千,奇袭平壤,太宗未答应。
事后回京,太宗询问李靖说:“吾以天下之众,困于蕞尔之夷,何也?”
素以出奇制胜的李靖,以为太宗未能听从李道宗的计谋,便说:“此道宗所解。”
太宗询问李道宗,他说明了当时的建议未被采纳,太宗听后怅然说:“当时忽遽不忆也。”
李靖明察事件,善于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