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 页)
下,准备成立一所演艺学校,自己培养演员。
林子轩要创立的不是但杜予那样的家族式小公司,而是一间专业的电影公司。
只有这样的公司才能在以后激烈的竞争中存活下来,否则只能沦落到破产或者被其他公司吞并的命运。
三人在一间狭小的编辑室内热切的讨论着,一间电影公司的雏形就这样形成了。
林子轩出资两万元,占有公司百分之九十的份额,郑证秋和周剑允各占百分之五,这算是以技术和才能入股。
其中五千元用来购置拍摄设备,五千元用来建立演艺学校,五千元用来租房子,招聘其他工作人员,公司的日常运营开支,剩下的五千元则用来拍摄公司的第一部电影。
他们商议后决定,公司的名字叫做上海明星电影公司,他们就是明星公司的三巨头。
第三十七章 诗坛风波
1921年8月28日,郭沫偌的诗集《女神》横空出世,共收录56首新诗。
这是创造社的第一次亮相,这套《创造社丛书》还包括后来出版的郁达浮的小说集《沉沦》和郭沫偌翻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女神》以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情怀迅速获得进步青年的喜爱,在新诗诗坛引起震动。
它创造了一种雄浑奔放的自由诗体。
《女神》的时代精神,首先表现为强烈地要求冲破封建藩篱,彻底地破坏和扫荡旧世界的反抗精神。
这种情绪与“五四”思想解放的大潮流相一致,获得很多新文学支持者的赞誉和推崇。
《女神》的大获成功,不可避免的和林子轩的诗作相比较。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无论在北平还是上海,只要是讨论新诗,讨论《女神》的,都会对郭沫偌和林子轩的诗作进行分析和比较。
有支持林子轩的,认为林子轩的诗作风格多样,文艺性更强。
也有支持郭沫偌的,觉得这才是新时代需要的声音,我们不需要什么爱情,我们需要战斗的号角。
较为中立的则认为两人都是新诗的开创者,各具特色。
还有人从两人受到的教育背景来分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