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3 页)
皆兵,大力备战,致使全国上下为时刻准备迎击“来犯之敌”而惶惶不可终日。
特别是,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和苏共、*断绝关系后,更加不自量力,俨然以“国际共运旗手”、“世界人民的指路明灯”和“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大张旗鼓批判南共、苏共、*、欧洲共产主义等“形形色色修正主义”,大力推行“反帝、反修、反对一切反动派”和积极输出革命的“全面出击”、“打倒一切”的政策。
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错误认识和政策,既不符合客观实际,又违背了人民的要求和愿望,更使自己陷入极其被动的国际环境之中。后果是极其严重的。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周边环境急剧恶化,群众不满情绪爆发。面对危机局势,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党的领导人惊慌失措,多数中高级干部对社会主义事业失去信心,带头放弃共产党的主张,举起社会党的旗帜。 。 想看书来
第三章 德国有形与无形——柏林墙倒塌的前后(22)
徐:阿尔巴尼亚党长期推行极左路线,对内搞“割资本主义尾巴”、“穷过渡”,经济状况不断恶化,这对阿尔巴尼亚党执政造成了什么影响?
范: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执政47年,始终实行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未进行过经济改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由于先后有苏东集团和中国的大量援助,阿尔巴尼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家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70年代中期以后,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同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分道扬镳,并把自己贴上“世界上唯一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标签。
为显示其社会主义优越性,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在经济领域推行极左政策。这一政策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70年代中期以后,在实行闭关锁国、自给自足、关起门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完全自力更生”的这一政策的指导下,除国际贸易外,阿尔巴尼亚拒绝与“帝、修、反”国家进行一切经济合作,在宪法上明确规定,禁止出让租界,禁止“帝、修、反”国家在阿尔巴尼亚建立公司、合资公司及其他经济、金融机构,禁止接受外国贷款,致使阿尔巴尼亚经济与全球经济严重脱节,大大落后于时代发展,出现资金短缺、物资匮乏、科技落后、设备陈旧、生产率低下等经济困难,并长期得不到解决;二是在农村搞穷过渡。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不顾本国社会生产力的实际情况,对阿尔巴尼亚社会发展阶段作出超前的主观主义估量。从1971年开始,把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所有制改成全民所有制,初级社转高级社,高级社转国营农场。国家直接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投资,对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员实行有保证的工资制。这种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政策给国家财政造成不堪忍受的重负。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否定、排斥农民自留经济的作用,限制自留经济数量,砍掉农村的集市贸易,严重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给农业经济造成很大破坏。
70年代中期以后,阿尔巴尼亚国民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工农业生产发展速度放慢乃至停滞、倒退,国民收入连年下降,外贸额下滑,赤字增加,食品和日用品供应日益紧张,不少商品凭票供应,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与周边国家和欧洲国家的差距不断扩大,群众不满情绪日益增长,蓄势待发。1990年7月,在首都地拉那,大批青年群众,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规模闯入外国大使馆,要求避难和移民。与此同时,在海滨城市都拉斯和发罗拉以及边界地区,也接连发生了大规模群众性的外逃事件,全国各地爆发*、绝食、冲击党政机关等群众性抗议活动。在社会骚乱迭起,政局动荡不安的形势中,反对党乘机成立、举事,对执政当局步步紧逼,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则节节败退,最终由于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兵败如山倒。
徐:霍查逝世后,阿利雅作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他执政情况如何?
范:霍查逝世后,阿利雅作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中央第一书记,他谨小慎微,墨守成规:既未*过去的冤假错案,也未纠正党的“左”倾路线,更未提出一条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阿尔巴尼亚实际相结合的、真正反映人民根本利益和要求、具有强大号召力的思想政治路线和一整套正确的方针政策。当东欧剧变的风潮冲击到阿尔巴尼亚时,大批在历次“路线斗争”中受*人员和“*”结成团体,与*相呼应,向阿尔巴尼亚劳动党讨还冤债,并得到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