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页)
上来了。正因为巴菲特在大牛市来临时就早早退出股市,所以他手中必然会握有大量现金。相反,中国股民每当大牛市来临时仓位满满当当,有的甚至还要抵押房产、汽车孤注一掷,借钱投入股市。一旦股市从高位下跌,当然就被全线套牢在其中动弹不得了。这就是与巴菲特的最大区别。试想,如果巴菲特也是这种做法,每当股市下跌时他会比任何人都着急,因为他的投资量大呀!
这种操作手法是巴菲特取得投资成功的重要秘诀。数据表明,巴菲特从1956年成立私募基金巴菲特有限公司,到1966年的10年间,一共赚了倍;而在此期间美国股市大盘才上涨了1倍多。又过了10年,到了1968年左右,当美国股市出现又一波大牛市、股票指数首次突破1000点的时候,巴菲特反而感到非常忧伤,因为这时候他看来看去找不到适合自己投资的便宜股票品种了。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200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2002年伯克希尔公司在股票投资方面依然没有什么动作,他和查理·芒格对所投资的股票感到越来越满意。一方面,这些股票业绩回报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美国股市已经连续下跌了3年,这些股票价格越跌越低,投资吸引力大大增加。可是由于他认为这些股票的价格仍然没有被低估,所以仍然没有增加这些股票比重的打算。
巴菲特的意思是说,这时候增加股票持仓量还没有到时候,还需要等。他说,在他61年的投资生涯(截至2002年)中,大约有50多年有这种类似的机会出现。如果巴菲特认为这时候投资该股票不能轻而易举获得10%的税前获利,那么他宁可观望,等待机会的出现。
为什么定在10%呢?巴菲特说,10%的投资回报率在扣除纳税后能够净得~7%,这时他对每一笔投资的最低要求。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股市越是下跌,股票价格越便宜,这时候的投资机会就越多、投资就越安全。而要做到这一点手中就必须握有大量现金,不参与牛市的最后一波操作,这样才会有大量资金,有机动余地。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不要单纯因为价格卖掉好股票
有趣的是企业经理人在认定何者才是自己本业时,从来就不会搞不清情况,母公司是不会单纯因为价格因素就将自己旗下最优秀的子公司给卖掉的。公司总裁一定会问,为什么要把我皇冠上的珠宝给变卖掉?不过当场景转换到其个人的投资组合时,他却又会毫不犹豫地甚至是情急地从这家公司换到另一家公司,靠的不过是股票经纪人肤浅的几句话语。其中最烂的一句当属,你不会因为获利而破产。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投资者买入股票的价格必须合理,买入价格过高是老天爷也不同意的事。只有买入价格合理,才能谈得上确保获利回报。在此基础上还要考虑到卖出价格,不要单纯因为价格较高就卖掉你手中的好股票,因为这时候的价格与内在价值相比很可能仍然是偏低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92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1992年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投资项目与上一年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动,也许有人会说伯克希尔公司的管理层怎么昏庸到这个地步,一年内“几乎什么事情也没做”?巴菲特解释说,现在的这些股票都非常好,业绩表现也非常优异,自己对这些股票又非常了解,为什么要卖掉它们呢?如果卖掉这些股票,又到哪里去寻找比它们更好的投资项目呢?
巴菲特说,有件事情非常有趣,那就是公司管理层在认定什么是自己的主业时从来就不会搞错,母公司决不会因为对方的出价还可以,就把自己旗下最优秀的子公司给卖掉。因为该公司知道,这是自己的“吃饭家什”,卖不得。可是当这种情形换到个人投资组合上时,有人却会毫不犹豫地把该股票卖掉,然后买入另一只股票,理由只是经纪人的一句话:你把它卖掉,到时候股价跌下去了还可以重新买回来!
巴菲特说,从他的个人经验看,上面这家母公司对待子公司的态度同样适合于个人投资。因为你所持有的这些股票所展现的特性,实际上与一家公司老板持有该公司全部股权是一样的道理。
在这里,巴菲特的意思说得最简单不过了:对于一家值得长期拥有的优秀公司来说,不是说股票交易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就能卖出去的;它的交易价格高低,应该与内在价值相比,用未来的现金流折现来加以衡量,这样才能看出这个价格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