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页)
增长,由于作为分母计算的股东权益相应增大,本该是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这时候反而会大大下降。显而易见,这两种情况都与实际结果背道而驰,所以应当剔除按市场价计算的方法,改按成本价计算。
非经常损益项目
巴菲特认为,衡量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时,应该排除所有资本性收入和损失,以及有可能影响经营业绩增减的其他特殊项目。
也就是说,投资者应该考察的对象,简简单单的是上市公司由于经营所得实现的每股收益。这个数据能表明该公司利用现有资本、通过业务经营尤其是主业经营产生多少利润。
容易看出,巴菲特的这一招能够达到一箭双雕目的:一方面,能够引导投资者在考察该公司时,把目光集中于公司的经营业务尤其是主营方面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和经济特许权;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警告公司管理层不要因为业绩不好就耍什么花招,蒙蔽投资者的眼睛。
杠杆比率
巴菲特认为,上市公司的收益应当是在没有负债或很少负债的背景下实现的,这才能真正体现股权资本能够带来多少收益。他在伯克希尔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每年都要不厌其烦地提到自己喜欢的企业标准之一就是“少量负债”或“没有负债”。
他认为:“优秀企业的投资决策,会产生令人满意的业绩,即使没有贷款的帮助也一样。”除非特殊情况,例如负债权益比率特别高,或者该公司重要资产的资产负债表账实严重不符,这时候才允许负债存在。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时候该公司本身就不在一个正常状态,不借助于负债经营根本就无法维持下去,更谈不上起死回生了。
本书认为,从中国人容易理解的思维方式看,财务杠杆(负债经营)在巴菲特眼里可以形容为病人所吃的药。只有当这个企业“病”了才需要用“药”,正常人不需要吃药,正常企业也不需要贷款。不难看出,这一观点和中国人中有太多的人相信负债经营截然相反。
为什么巴菲特会抱有这样一种观点呢?应当说,在正常情况下增加负债的确会有助于提高每股收益,从而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可是这却会让企业承受一定的经营风险。负债率越高,承受的经营风险就越大。
在巴菲特看来,这时候即使该企业每股收益再高也不稀罕,因为他根本就不希望他的投资有不必要的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这一点他对伯克希尔公司是这样,对伯克希尔公司所投资的企业也是如此。
巴菲特自知之明地说,有人认为他这种一贯保守的财务政策是一种错误,可是他不这么认为,这一点在伯克希尔公司的经营业绩上就能得到最好的证明。
他说,伯克希尔公司过去的净资产收益率年平均高达,就是在杠杆比率符合传统惯例的情况下创造的。在1965年股市暴涨时期,伯克希尔公司如果通过大量负债投入经营,取得良好业绩的概率完全可能高达99%、由于内外部因素影响导致业绩下滑的概率只有1%。但即使这样,他也不会去冒这个险,过去不会,将来也不会。
【巴菲特智慧结晶】
巴菲特认为,考察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要剔除一些不正常因素。总的原则是,目光要集中在没有负债或很少负债的背景下,考察该公司通过主业经营能得到多大收益,主要是看是否具有持续竞争优势。
股息分配与投资报酬率有关
在衡量一家公司长期经济表现时,我们保险子公司所持有的股票会以市价(扣除假设真的实现须付的所得税),而若我们前面所作的推论正确的话,那些不具控制权的股权其未分配盈余虽然不规则,但最后终究会找到路,反映在我们公司账上,至少到目前为止确是如此。
——沃伦·巴菲特
【巴菲特现身说法】
巴菲特认为,净资产收益率(ROE)是衡量一家企业盈利能力大小的最常用指标,所以毫无疑问,要选择净资产收益率指标高的企业作为投资对象。不过他认为,这里的净资产收益率如果遇到子公司要向母公司上交利润的话,如果实际上没上交,那么这时候就要模拟上交,并且扣除如果真的上交需要交纳的所得税,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是真实的。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1981年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说,伯克希尔公司在衡量下属子公司中没有实行股息分配企业的长期经济表现时,就会在这些子公司所持有的股票市值,扣除如果真的要进行股息分配而缴纳的所得税。道理很简单,因为那些不具备控股权的企业,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