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部分(第1/4 页)
“那依道长的看法,如何是好?”
“贫道认为,要解决我北国的问题,从根本上,应该大力提倡儒学,引进科举,开设太学,北国人民有了学识,便会认识到大神教义,并不是那么可信的……”
太子微微吃惊,他还以为通灵道长会趁机提出用道教来取代神教,不料,通灵道长提出的却是兴儒学。
针锋相对5
通灵道长看着他吃惊的表情,微笑道:“先师在南朝受到迫害,对南朝彻底失望,才逃到北国,从此,在这里生根落脚,创建北武当,多蒙先帝厚待,北武当渐成规模。到贫道这一代,深受陛下器重,厚恩无以为报。贫道何尝不希望道教在我北国发扬光大?但是,教派的意义,在于民众真正的信仰,而不是强迫去执行。现在,我北武当,也完全是北国子民了,根本没有什么南北之分,其首要目的当然是为了国家的稳定。现在要解决最关键的问题,用道教是行不通的,也不能快速凑效。贫道认为,唯有儒学,才能真正长远解决问题。以儒治国,尊崇华夏衣冠……”
太子好生惊诧:“可是,正如道长所说,我们都是北国子民啊,这用南朝的儒学……”
“殿下,南北源流,皆出华夏。当初五胡乱华,有作为的刘氏匈奴,也要同化融合,重用读书人。反之,他的后世子孙大力压迫汉人,摒弃华夏儒学,很快就被推翻了。贫道认为,南朝不一定是正统,我北国也不一定是旁支!”
这一点,罗迦倒是深表赞同。
很久以来,他就在想这个问题了,凭什么南朝就是正统,北国就是旁支?
罗迦也因之,更是另眼相看,方知通灵道长此言却是出于公心,而非一己之私或者一教之私。
“陛下,不妨尽快扩大太学,广开言路,扩散典籍,无论是南人还是北人,只要到北国,只要户籍属于北国,那他便是北国的子民。和鲜卑、老贵族们一样,都是这个国家的人民,要一视同仁!因为,一个国家的划分,是以国籍来认定,而非是以民族来认定。再说,我北国自来就是各民族杂居融合,什么西凉,柔然,大夏,犬戎……等等人都有,难道他们就不是北国人了?只要对他们一视同仁,给他们晋升的机会,扩大赋税范围,增加兵源,利国利民,有何不可?”
针锋相对6
罗迦点点头,这的确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
可是,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太子就问道:“可是,这需要相当长的一则时间,现在的太学,虽然从高祖就开始了,可是,只是一个点缀而已。南人根本没法进入中上层,只有寥寥几个下层官吏作为点缀。要扩大太学,要移风易俗,最快三五年,成规模,也许三五十年,或者上百年,可是,我们的问题是迫在眉睫,怎么来得及?……”
“殿下担忧的正是!”
通灵道长神色十分严肃:“现在的根源,在于大祭司有所察觉。我们根本等不了这么久!”
也无法用这样的大手笔去移风易俗!
“不,大祭司不是有所察觉……”罗迦肯定道,“大祭司绝对已经发现了皇后的身份,而且能肯定了!大祭司并非冒失之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把握的!他既然敢来皇宫辨认,就是有了十成的把握。皇后这次天纵机运,侥幸过关,可以说是祖先保佑……”
他现在都还在后怕,若是当时没有那一堆枯枝,大祭司和芳菲面对面了,那时,纵然长了一百张利嘴,也是搪塞不过去的。
幸甚至哉!
通灵道长却笑起来:“祸兮福在,福兮祸存;那一堆枯枝既然来得那么恰当,冥冥之中,就自有天意。大祭司当时不敢认,谁说他以后就敢确认了?”
罗迦眼前一亮:“道长,你这是什么意思?”
通灵道长悠然道:“这天下酷肖的人多的是!也许,在某一个不知名的角落,有些人像你,像我,当然有些人,也可能像皇后。”
父子二人面面相觑。
通灵道长不慌不忙地:“陌生人之间尚且可以酷肖,更何况亲戚之间。皇后,也是有兄弟姐妹的。当然就有人很酷肖她!陛下所需要的,是给皇后一个合情合理的身份……”
皇后的身份1
罗迦有些糊涂了:“道长的意思是?”
“贫道忘了告诉你……”通灵道长缓缓道,“先师早年在来到北国之前,曾经先去燕国游说燕王,对燕国的情形非常了解。在昔日的大燕故土,贫道也有一些古旧。燕王,不止一个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