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页)
南京地面之责。”该条例赋予留守的权力似乎还很大。但一则条例没有规定南京留守有财政权力,二则规定“俟南方军队整理就绪,即行裁撤”。也就是说,南京留守一职只是一个南方军队的善后机关,是一个临时性机构。同时,中央政府可以用财政权力控制留守府的运作。南京临时政府始终没有建立起中央政府应有的权威,也没有控制地方所必需的财政力量,即使要维持南京一带的局面,也非常吃力。临时政府北迁后,黄兴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袁世凯完全可以睁一眼闭一眼,看看黄兴到底有多大的本事来应付复杂的局面,他没有必要操切从事,激起南方的反抗情绪。当然,无论是合法的还是非法的,黄兴是南方军队的领袖,这是个既成事实,如何运作南京留守一职,主动权还在黄兴和同盟会手里,就要看黄兴和同盟会方面的政治意向和对形势的判断了。
辛亥革命党人的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其实都还很幼稚,他们处在传统革命和中国近代革命的过渡时期,政治训练和军事训练都只是初级水平。南京开国以后,孙中山、黄兴动员了一大批军队到南京来,还在南京地区大量招兵,扩军备战。但事实上这些军队的素质很差,章太炎批评说:“南京招募之师,大半乞儿车仆。”这样的军队,表面上热闹,实际上是为了吃饭而来。黄兴从武汉指挥战争的经验中知道,他是无法动员这样的军队进行战斗的。南方的军队膨胀太快、太多而又无用,估计总额达到了80个师,远远超出了当时各省的财政支付的能力,因此,各省都面临着严重的财政压力。在南京一带,陆军部就直接掌握了16个师,以及一些杂编部队,总数达20万人。南北和议成立后,这些部队已经无用武之地,成为财政的沉重负担。《民立报》的编辑、记者,一心想着与袁世凯一起和平建设,批评南京陆军部说:江南各地,到处都是兵,军官的数目多得像毫毛一样。陆军部不仅不知道这些兵够用不够用,而且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兵。调查没有办法,遣散也没有办法;编制这些军队,又不好编这个不编那个,军队要求发饷,陆军部不敢不答应。呜呼!长此以往,可以确定这些兵足以让我们国家灭亡。
在野的人对当政者进行批评总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当局拿出真正行得通的办法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黄兴并非不知道他面临的问题,在南京临时政府结束时期,就在努力整理军队。他先后将驻扎在苏、皖、浙、闽的军队编成26个师、5个军。这5个军都是北伐集中到南京苏皖地区的军队,第一军军长柏文蔚,该军原是在江苏的军队扩编而来;第二军军长徐宝山,土匪出身,驻在扬州;第三军军长王芝祥,所部为广西参加北伐的各支部队组成;第四军军长姚雨平,该军为广东参加北伐的军队,系广东新军所组成,战斗力比较强;第五军军长朱瑞,该军为浙江新军所组成,比较有战斗力。4月11日,在南京的赣军及一部分桂军因欠饷发生兵变,在南京抢劫。当时部队供应很困难,甚至吃不饱饭,一些游杂部队就很容易哗变。黄兴镇压兵变后,深知有兵无饷的危险,因而加速裁军。但裁军也要钱,黄兴没有财权,就像被放到炉火上烘烤一样,日子非常难过。他只好以爱国为号召,鼓励军人自动离职,帮助新生的国家渡过难关。此后一段时间内,第一军除留在江苏的部队外,柏文蔚出任安徽都督,将部队随身带到了安徽。第二军归中央直辖。第四军解散,一部分回广东后也被陈炯明解散。第五军回到了浙江,后来朱瑞出任浙江都督。第三军的部分部队遣返广西,骨干部队编成第八师,归中央直辖。其余一些江苏的部队,后来交给江苏都督继续整理。
1.黄兴和南京的烂摊子(2)
黄兴明明是个厚道人,一心要整理好军队,政治上没有野心,但同盟会的反对派可不是吃素的。他们一直千方百计迫使同盟会放弃政权,非常担心同盟会在南方继续拥有军队。他们不遗余力地攻击黄兴有割据东南的野心。袁世凯的亲信、参谋次长陈宧就声称:留守机关裁撤,民国即号称统一。黄兴本来就对政治趋向消极,经历了兵变事件,更加对权位失去了兴趣,希望功成身退,摆脱嫌疑。他认为:民国已经成立,只能进行和平的政治竞争,党派之间只是政见之争,而不希望再发生武力角逐政权的现象出现。何况,中国经过这次革命的破坏,元气大伤,如果再要经受一次战争,中国能不亡国吗?为了表示他对国家统一的诚意,于5月13日即向袁世凯提出辞职。袁世凯当然求之不得,但也一时找不到接替的人选,不敢操之过急,所以仍予以挽留。5月下旬,黄兴和熊希龄在借款问题上发生冲突后,他在财政上已经毫无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