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部分(第3/4 页)
陵书院去,但跟山长很不对付,似乎不大看得上。
这一句,就够了。李碧云的妾侍身份,早就随着醉花荫的死,隐藏都藏不住。
#阝氏可是国公夫人,想要知道什么,不用她这个小字辈,自有消息渠道。
“唉,这丫头心思也深了。话故意说一半,藏一半。”
#阝氏靠在水墨绫面子大引枕上,歪着道。秦嬷嬷端来一碗红豆羹,弓着腰,“这是姑娘聪明,要是她还跟以前似地,不知轻重,竟为了替侯府出面,自己藏在屏风后面。怕是老夫人都愿意再见她吧!”
邓氏想到以前,也笑了笑,
“也难怪,这丫头经历得太多。她母亲又是那个样子······什么事情,不都得自己担待。”
秦嬷嬷低着头,对于沐天华,主人可以随便说,但她做奴婢的却不敢多说一个字。
“你说,许氏怎么就敢呢?我特意去信祝福了,叫她好好照顾清瑶。她也明知道我跟老公爷很在乎这孩子,还敢一而再、再而三?老三也写信回来了,说了这件事,愧对清瑶这丫头,叫我有什么能帮就帮。”
秦嬷嬷皱眉沉思了一会儿,小心措辞,“依奴婢的浅见······”
“你个老货,都四十多年了,还这样小心翼翼?”
“奴婢是不敢逾越了本分。老夫人看重奴婢,但奴婢更不能给老夫人丢脸。”
“唉,你总是这样。放心说罢,这里又没外人。”
“是。奴婢觉得,三夫人未必不是好的可人啊,会变!她在老夫人这边,日日受老夫人熏陶,变是坏的也熏陶好的了。可到了金陵那个花花地方自己当家做主,没人掣肘,这是一。再者,那边的柔小姐也在…···会不会是姑嫂天天见面,暗地里鼓动这什么,所以···…”
邓氏的脸,登时沉下来。
秦嬷嬷小心的看了一眼用低沉的声音道,“当年那件事情做得隐蔽,可谁也难保……或许柔儿小姐知道了什么?心中有气?何况她是寡妇,心情难测。当年姑爷死了,老公爷不让她回府,让她青春守节,柔儿小姐必定是气怒在心啊!”
“这些年,她的信笺越来越少仿佛不把国公府当回事。三夫人去了金陵,自然要去看小姑子的,外人面前当然为要小姑子撑腰。而柔儿小姐当年跟天华小姐的婚事……肯定心有不甘故意针对瑶姑娘也是有的。”
#阝氏闭上眼,“冤孽啊!早知道,何必留着她!”
元尚柔,外人以为她是嫡出的千金,其实京城一些权贵人家,谁不知情,她是外室之女,还是那种见不得人生的。小时候,她最得老公爷疼爱,用掌上明珠形容也不差。谁知后来嫁人就为难了。有名望的人家不肯娶,肯娶的都是巴结幸进之辈,老公爷不乐意,就把她嫁到金陵,远离是非的京城。
后来元尚柔青春守寡,老公爷不让回来也是这番道理——出嫁都找不到好人家何况二嫁呢!不如在金陵好好守节,至少名气不差。若是……守不住,也不打紧。元尚彬为何到了金陵做知府?不就是为妹妹撑腰吗?只要做得滴水不漏,外面人知道什么啊!
可惜,元尚柔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只觉得父母亏待了她,更怨当初没有替她争取和俞锦熙的婚事。以至于一错再错!便是老公爷知道元尚柔的事情,也觉得这女儿疯魔了,跟小孩子计较什么?吴嬷嬷是邓氏的亲眷,她说的话,老公爷还是有几分信的。
尤其是那句,“······言语尖酸、刻薄,似心怀怨恨。”
“罢了!儿女事,顺其自然吧!”
邓氏无奈一叹。
因自己儿媳、记在名下的庶女做的好事,她不得不出面为俞清瑶争取了。不然,俞清瑶岂不怀恨?连安庆侯府那边,也疏远了。
俞清瑶这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的是争取取笑婚约。可她绝对没想到,或者说,没意识到世间有一个可以不顾体统、打破传统认知,而没有任何人敢跳起来反驳的。
这个人,就是大周朝独一无二的诗仙。
“仙”么,亦步亦趋,按照圣人的教谕言行要求自己的,那时儒家典范。不可能成仙。
所以,俞锦熙做出点什么事情,就跟吃饭喝水一样自然。
比如,他在金陵身负圣旨,编撰《广平大典》,仍旧抽空去评选青楼花魁大赛,并题诗数首,称赞江南地区人杰地灵,京城的名妓过去,他再次白忙时间抽空评选,洋洋洒洒做下传唱一时的诗词。
换了别人,这种事别说做了,扯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