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落叶:当然不是,等将来政局稳定之后,才能徐徐动手,当时肯定不行。
落叶:再说你最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杀宋齐愈。如果说你杀张邦昌还有可行之处,那么你杀宋齐愈可谓是天理难容。
李纲:有那么严重吗?
落叶:有,事实上你杀宋齐愈才是你真正落职,永世不得翻身的最重要的导火线,最终你只得黯然离去。
李纲:愿闻其详,李某洗耳恭听。
落叶:从宋齐愈的言论来看,应该说宋齐愈是对南宋局势认识比较清醒的一位。可是这样的一位智者官员,却惨遭你李纲的杀害,你李纲所为寒了天下有志之士的报国之心。
虽然宋齐愈是以“僭逆”的罪名被杀,但是熟知内幕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你李纲的借口而已。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你杀宋齐愈,更进一步表明你的主张,主张罢尽前伪楚的官员,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朝廷之中主战派和主和派的斗争。在国势日危的情况下,你李纲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祸国。
如果说张邦昌之死尚且可以原谅,那么宋齐愈之死则不可饶恕。
李纲:我并没有想到杀宋齐愈会造成这么大的动荡。
落叶:你杀宋齐愈还破坏了赵氏帝国的祖宗家法,太祖秘誓即有: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子孙有渝此誓,天必殛之。然而盟誓犹在,宋齐愈却无辜血流东市刑场。
李纲:治乱世当用重典,我不认为有什么错。而且钦宗时代不也开了杀戒,贬杀“六贼”,天下一时为之称快。
落叶:此一时,彼一时也。六贼该杀也必须杀,不如此不足以振兴天下士气。而杀宋齐愈,我没有看到有什么好的地方。
你杀宋齐愈,最坏的影响就是在无形中误导了年轻的帝王,让他认为推行自己的主张,可以通过残酷打压政见不同者,甚至结束他们的生命。要知道,赵构并非储君。作为一个亲王,尤其是一个优秀的亲王,必须足够低调,低调到别人认为他很傻的地步,这样才能够在尔虞我诈的宫廷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少保存自己的生命。这样的后果是,一旦赵构登基为帝,没有受过专业帝王训练的他,就只能通过身边的执政大臣来学习管理国家、驾驭人才的技巧和方法,通过复杂的君臣博弈来慢慢形成自己的管理风格。
正是由于对政权管理的茫然,所以赵构才请你李纲来指导他。然而你李纲教给赵构的不是别的,而是以杀戮无罪之臣的观念来影响他,你对年轻的帝王起着极其恶劣的诱导作用。这一点,你李纲难辞其咎,这都是从杀宋齐愈开始的。
李纲:也许,也许我真的错了………
落叶:当时赵构的皇权尊严并不为天下人所认可,他用你李纲为相,很大程度上是希望你能支持他,无条件的维护他的皇权尊严。而你乱杀无罪之臣,无形中就是对其皇权尊严的冒犯。赵构不可能不会有其他的想法,其最极端的想法莫过于:你李纲并不认可他的帝统,你一直还把他当做钦宗朝的天下兵马大元帅,你是死是活不要紧,要紧的是能否迎回二帝,即使打不过也要打。
李纲:可我一直都认可他啊。你的观点我能理解,确实是出人意表。冒昧的问一句,如果阁下处于李某当时的位置,您会怎么办?
落叶:我给李丞相讲个故事,想必李丞相也知道。
李纲:愿闻其详。
落叶:这是一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同处于宰相之位,同时面临天下大乱的局势,我相信他的所作所为应该对你有很大的借鉴。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之后,袁绍的大量辎重、图书、珍宝都落入曹操的手中,其中就包括曹营内部一些人暗中写给袁绍的信件。曹操二话不说,下令一把火烧的干干净净。据当时的史书记载,曹操的解释是这样的:袁绍强大的时候,连我自己都自身难保,何况大家呢?实际上曹操很清楚,在战局未明的情况下,谁都会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就是人之常情,不可能人人都在通敌,大多数人估计是两边敷衍。但是敷衍和通敌原本就暧昧不清,而且按照纲常伦理,不忠即是叛逆,只要和袁绍有书信来往,那绝对脱不了通敌的干系,如果要追究,多数人都说不清楚。与其自我削弱实力,还不如卖个人情,统统不追究好了,而且,人情做到底,连证据都毁了。
很显然,曹操在装糊涂。只有装糊涂才能容人,容人才能抓住人才,抓住人才才能留住人心,留住人心才能成就事业。
李纲: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李某明白了,多谢落叶赐教,李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