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部分(第2/4 页)
活动并不适合单打独斗,所以他的身边,其实有许许多多的得力助手和他一起干大事而目的是为了“分赃”。
这其中也就有他的兄弟们,都觉得自己人最可靠,而血肉相连的兄弟之间自然更是亲密无间,这也就是为什么黎国建立之初,便为皇帝的兄弟设立了“贤王”之位。这算是草原部落之中较为原生的一种政治设立,好坏似乎难下定论,好的肯定是有,不过坏也就坏在了黎国的另一项后天的政事制度之上。
作者有话要说:
☆、立长
作者有话要说: 这是一章废话。
其实黎国另一项较为致命的政治制度,起初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安抚。而且由于是后天安排所致,便更是显出了早先用处妙哉,之后的失效也十分明显。
这项制度便是立长,储君之位,世代为长子,更有甚者,尤其是其执行更是坚定地胜过了立嫡。
这样的章法,初看上去十分合适,既断了其他君主子嗣的念想,让他们能够安分守己一些不动什么乱七八糟的心思,又能更加明确地确立了未来的新君,让他安心的学习帝王课业,将来荣登大宝好治理国家,而且同时对于当时的君主,也是一剂定心丸,以免得他也在立储君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更是加剧这局面的风云变幻,至于对于朝臣,便更是一种警示和暗语,,意在告诉这些臣子,不要动任何歪心思,只要老老实实地忠于未来的新主人就好,也叫他们能够早早认定了归宿,早作人臣的准备。
如此的安排和心思,换做是局外之人看来,一定要拍手称快不迭,这样的筹谋哪里得来,实在是巧妙之至,匠心独运。如此一来,岂不是和皇位可能扯上关系的任何人,都会安生下来,接受这已经安排好的命运,不做抗争,黎国的天下也必定会因此而稳固非常。
但是事实上的事情发展,哪里会如此简单。制度的设计永远听起来高明非常,而且一开始施行的也很有效果,但是问题的关键也就在此处,这样的制度试行还可以,实行并不太可能。后续的矛盾暴露的很快,仿佛火星落在枯草上,一片焦头烂额。
因为假设太多,假设不到的实际情况更多。且先不说立的长子是不是心智健全,值得托付给他家国大业,也不说他的出身好坏,母系是否为掳掠来的奴隶也抛在一边,更不说其他鸡毛蒜皮的小事,单说一点,这样的立长制度,使得这个皇子一出生就拥有了储君的地位,做了众矢之的,他若是活不到即位,又该当如何?
说得轻巧,死了长子,长子之后便还有一个相对的长子,可是若是没了呢?这立长岂不是要把机会给了正当年的皇帝的兄弟?这样的话,都是正值壮年的人物,鹿死谁手可说不好。而且若是这即了位的皇帝无子而崩,岂不是后续又多了一大堆麻烦的事情在脑后眼前,但是想想就觉得头痛。
有比这更复杂的情况还在出现,就是方才提到的那些更为棘手的情况。龙生九子,各有所好。万一长子脑子不灵光,偏偏次子又是难得一遇的人才该是怎样?
都知道“兄友弟恭”,可是真正甘于屈居人下的又能有几人?能够按下心来辅佐贤君,自己甘于退让,承担无数流言蜚语和猜忌谩骂的,又能有几人?忠心可能没有人没有,但是一直忠心的人几乎没有。而况见风使舵又是一个很大的麻烦事情,墙倒众人推,再有血性的草原汉子,也不会在利益面前不为所动,这事情就真的乱了套了。
而况血统这个东西,虽然没人特别明的拿到台面上来说,可是真的很重要,就仿佛中原地区的炎国人注重家世出身一样,虽然没人拎起来祖宗十八代的名号来一一念叨以示炫耀,可是若是混进了出身低微的血亲,可真的叫人抬不起头。嫡出和庶出的差别也就是由此而来,明着谁也不捅这样的刀子,可是暗箭就是这么放的。燕祉祾由于是皇后亲养,明显就能觉得身份远比实际的那样要高,而在尚家,这样的差距更是明显,尚槎深切的觉得,连他的父亲尚涟对于他的小妹尚瑶碧的态度,都不像一个父亲而是主人,不看她做女儿,而是工具。
真的是如此,所以也要说,倘若黎国的长皇子的母亲身份并不算好,朝臣的眉眼里,至少会悄悄地有一些鄙夷和疑惑,这样的不踏实就会令他们对于自己的君主尊敬和仰望有所折扣。而权威不能打折,一旦减损,便迅速降低。
因而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详细而粗糙的讲了一下黎国并立的两项政治制度,看似双剑合璧,实则火上浇油。既可以治国得当,也容易滋生乱臣贼子。具体情况还是要具体分析才行,不能只是空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