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第3/4 页)
德抵达忻州之后,却被眼前的景象惊的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入眼处都是残垣断壁,城池上空烟雾缭绕,有几处还若隐若现着火光,忻州城居然被李信给捣毁了!
收复之功转瞬间就成了泡影,孔有德沮丧至极,吴山却安慰他不必上火,既然李贼能捣毁忻州,便说明他自知以三卫军的实力守不住此城,亦表明此人兵力不足,不足以和闯军正面抗衡,所以他们只要与其正面作战,击败这支明军的可能性将很大!
吴山之言孔有德亦觉得有道理,“如此说来,还须尽快往岚县去!若是晚了,再让此贼溜走!”
岚县位于汾水上游,属镇西卫,距离陕西神木已经不远,往南是赤坚岭,往北亦是崇山峻岭。可以说既是个躲藏的好地方,又是个易被堵截的好地方。一旦大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然袭击,一战而擒杀晋王亦不是不可能,相比之下,区区李信反不足道了!
孔有德怀疑晋王在岚县这则消息的真实性,都说晋王在太原城破当夜自尽身亡,可究竟是谁都没真正见到这位藩王的尸身。吴山对此早有准备,他的探马斥候早就派了出去,反馈回来的消息让他十分鼓舞,以岚县等地的异动,十有**,的确住着一位大人物。再加上李信大军一路西进的痕迹,这更落实了此前消息的真实性。
吴山没有任何犹豫,兵贵神速,大军连夜往西北而去。果然,刚过了沙婆岭便遭遇了大股明军的阻击,吴山完全没将他们放在眼里,骑兵冲击之下很快便崩溃四散,说到底是一群败军拼凑而成的士气极低的乌合之众,怎么和他的黑甲铁骑相比。只有这支骑兵也是吴山赖以求生的本钱,其余的贼兵步军则是随时都放弃掉的炮灰。以往在与明军十数次周旋的关键时刻,只要亮出这支骑兵,几乎无往不利,无坚不摧!
这一回由于时间紧迫,吴山便直接拿出了王牌,以最短的时间解决战斗,生怕岚县情况有变,再一次陷入被明军牵着鼻子走的尴尬境地。他坚信,只要将李贼的明军堵住,正面对决之下,自己必然大获全胜!以往的几次战斗,虽然都是重拳出击,却每次都有一拳打空的感觉,十分不爽,所欠缺的不过是一个将之死死堵住的机会,现在有机会一雪前耻,又能稳拿擒杀晋王的大功,想起来便不由得一阵激动!
与清源一战时一样,吴山亦亲自带领黑甲骑兵先行一步,以防不测,步军则随之赶路。终于在天亮之前抵达岚县,岚县县令听闻流贼大军已到吓得连抵抗都不敢,便开城请降。这让吴山大为失望,亦或是说大为愤怒,难道晋王还活着与李信西进的消息都是假的?
但那县令的话很快便否定了吴山的猜测,晋王的确未死,也的确在岚县住过,却于一日前匆匆带着随从离去,据他判断应是往北去了,对于是否有一支明军前来接应,这厮则语焉不详,显然是个糊涂官!
这等货色留着也是祸害,吴山一刀砍下其首级,命人悬挂于城头,以震慑那些有非分之想的人。孔有德赶上来之后,得知事情的始末之后,便埋怨吴山不该杀了岚县县令,如此以来谁还敢投降于他?
吴山则不以为然,“杀他正是为了震慑宵小,你我马上要北上,这里自然不能分兵驻守……”
(推荐一本书《南洋霸主》,巨舰大炮尽在其中,喜欢爽文的不要错过啊!)
第二百三十一章 代州城下
李信沿着忻水向西绕了个圈子然后骤然调头,途经卢板寨、杨武峪直往代州而去。路过崞县的时候耀武扬威的放了一阵子炮,岂料对方守将胆小竟然开城请降,这让李信大跌眼镜,也大感棘手,如何处理这些投降的流贼倒城了一大难题。按照计划只打算吓唬吓唬他们便直奔代州,谁曾想这些熊包竟然如此不经吓,倒成了拖后退的包袱。
最终李信决定不分一兵一卒驻守崞县,一则三卫军本来人就少,二则即便留下了人,在流贼援兵面前也未必守得住这座高不过二丈的小城。至于流贼们,若是复叛,等代州事毕再收拾也不迟!
临走时,高时明背着李信将陆九叫过来嘀嘀咕咕一阵,似乎交代了一些事情,只见陆九瞥眼看了看高时明,又点点头。
高时明似乎还不放心,又叮嘱了一句:“你家总兵心慈面软,对付这些流贼,既然无力约束自然要除恶务尽,你这么做也是为了三卫军好不是?”
陆九点头,带着人匆匆离开大部队,过了个把时辰才又赶了回来,高时明与其对视一眼,会心一笑。心中不免洋洋自得,有些事情既然李信喜欢沽名钓誉不想做,那就由自家代劳。正如,面见晋王信使一事,高时明便不愿掺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