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页)
蒯通成了范阳令的使者,去见武信君:“您一定要武力解决;这不太好。如果您愿意听听我的话,就可以不用打,一纸文书,千里可定,如何?”
武信君一听,也有兴趣了:“您的意见?”
蒯通不紧不慢的开始说:“现在范阳县令不投降是因为怕死,怕您象杀了前面那些城的人一样杀了他。城里的人如果杀了县令,也会反抗您的。不如您让范阳县令继续自己的官位,然后让坐好车,穿华服燕、赵之地,别人见了,知道投降了有好处,那些人就直接投降了。”
武信君想了想,这也是个好主意,一个官印,并不是什么难事,实在不行再接着打也是一样的。
于是,蒯通成了使者,带着官印回去见焦急等待的范阳县令。
于是,赵地三十多个城,都归顺了武信君。
官还是官,民还是那民。
不同的只是:城头变换大王旗!
在武信君高兴的时候,有两个并不高兴。
谁?张耳、陈余。
同是谋士,蒯通的能言善辩,让这两个人心里很不愉快,勾起隐藏在心中的前陈旧恨。 。。
(27)刎颈之交的脆弱
蒯通的计策,让这一队人马不费力就到了邯郸,前赵国的都城。
张耳、陈余又听到了新的消息。
周章军入关,快到骊山。
陈王有诸将为陈王在前方打着江山,但回来的时候都因为陈王身边人的几句谗言抵毁而被杀。
武臣在赵地节节胜利,而这个胜利本是属于他们两个人的!如果当初陈胜任命的将是自己而不是武臣,那么,这一切将是多么的不同。
恨,是对陈胜,不是对武臣。
杀武臣造反?又是名不正言不顺。那么,怎么办?
让武臣造反!
秦二世元年,八月,武臣当了王,自己一样可以得到地位,将军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二人对武信君说:“陈王在蕲起兵,到称陈王,不一定是六国之后才可能称王。将军您以三千人得到了赵地数十城,现在独在河北,您不称王就不行了。而且现在陈王听信谗言,如果想报复您的话,恐怕祸到临头了。不如立自家兄弟,否则,就立赵王后裔。您不要失去机会,要快。”
武臣一听,立人不如立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怎么给别人?
于是立自己为赵王。
陈余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邵骚为左丞相。
这样的职位,让这两个人很满足。
蒯通呢?不知道。他再一次出现已是五年以后,在韩信的大营中。
张耳和陈余之间的地位虽然相差不多,但是第一次出现了区别,哪怕这点区别仅仅是很微小的。
这个消息,派人告诉张楚王陈。陈胜大怒。当年,没有派张耳陈余去做将军,是因为武臣和自己的私交很好,现在,这个人却背叛了。
这足以让原来就心情不好的陈胜失去理智。陈胜的第一反应:杀了这个忘恩负义之人的全家,发兵,打。
(28)刎颈之交的脆弱
这时候,有个声音说:“大王,秦国还没有灭亡,您就杀了武臣等人的全家,这不是给您又树立了一个秦国一样的敌人吗?不如您现在趁这个机会去祝贺他,让他们去向西对付秦国。”
说话的人是陈王相国房君。这个计策很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陈胜再糊涂,这个道理还是明白的。这一次很听话,立刻将武臣等的家属安置到了宫中,而且这一次开始重视张耳,封他的儿子张敖为成都君,比对张耳当初强多了。
封完了官,第一件事就是派人去赵王,说是祝贺,其实是分派任务,让他们向西入关。陈胜和房相国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张耳、陈余立刻猜到了陈胜的用意,直接对新的主公武臣说:“大王称王在赵,不是楚国的本意,故意来祝贺。如果楚国来了秦国,必定要出兵赵国。希望大王不要向西了出兵,应该向北方占领燕、代,向南收河内来扩大地盘。赵国南据大河,北有燕、代,楚虽胜秦,必不敢对付赵国。”
赵王武臣比陈胜对周围人有着更多的信任,想也没想就同意了,而且他自己也没有主意,想不出更好的办法。
于是,陈胜的计策没有任何作用,而且陈胜实际上对这只离开的队伍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
赵王的军队派出去了,三支:韩广去占领燕,李良占领常山,张黡占领上党。向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