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部分(第2/4 页)
以不进高楼大厦,可现在是身不由已,不能不来。”
“欢迎,欢迎。”李寿凡听张仁茂这话,似乎对他称“仁茂公”有些讥讽之意,便说,“本是街坊邻里,平时疏远了些。今天张主席前来,想来是传贵公子的旨意了!他什么时候凯旋来小镇?”
“你是说张炳卿?没什么要紧事找他吧,他大概迟早会回小镇来的,”张仁茂不紧不慢地说,“可今天,是小镇的穷兄弟们推举我前来。”
“啊,好,那好。”李寿凡又连忙解释,“我这并非是打听武工队的军情,只是随便问问。”
“问问无妨。张炳卿那次离开小镇时就说过,很快就要回来。武工队正忙于支援前线──你大概也知道,前不久在小镇驻扎过的国民党军,已被我们的大部队击溃,那司令长官也已经投诚,这不是什么军情──我来只想跟你说,现在正当春耕下种的时候,工夫重,吃的少,穷苦人这关口难过,农协会决定向你借些粮食。”张仁茂停顿了一下说,“想来,你也会给予支持吧!”
“支持,支持。”李寿凡想,大概是他撒胡椒面似的开仓济贫调大了穷人的胃口,现在让农协会出面了,“农协会帮大家办事,理当支持,请吩咐就是,那么要借多少?”
“五百担,能多一点更好。”张仁茂说。
“五百担?这。。。 ”李寿凡脸有难色。他没料到张仁茂狮子大开口,要了这个数目,“其实,我家青妹也投革命了,听说还干得不错,这些你当然清楚。。。 总算是一家人吧,不要说借,送也应当,只是我一时难以筹到这个数字,得请张主席多加体谅,先交个半数如何?”
“你家青霞算来该是长大成人了,”张仁茂语气平淡地说,“她参加革命那阵还是个学生,据说从家里出走时,是张炳卿跳墙开了你家的后门放走的。你知道她现在如何了?我不知道──可这借粮的事,说借便是借,待上面政策下来,该如何还便如何还。至于这个数目,我们农会算了算,要度过这春荒季节,再加两番也不够,但对你们家来说,开两个仓便差不多。你说要打些折扣,恐怕向穷苦人难作交待啊──我看大家还是都爽快些为好。”
李寿凡受了奚落,却无可奈何,沉默很久,终于认了:“好吧,就依农会决定的这个数──我慢慢去想办法,也算是给小镇的父老乡亲们尽些心意,请你约定个时间,让大家来找我便是,一定照办。”
“这不用。你既然答应了,农协会可以代劳分发,请你把存放地点、数额、仓库钥匙交出来,其余的事你就不必费心了。”张仁茂冷然地笑了一声。
“也好,也好。”李寿凡只得答应下来。
[心语]李寿凡:你张仁茂这一着厉害,我出粮,你得民心,真刁滑!
张仁茂告辞出门,李寿凡望着这个衣衫褴褛的老篾匠大摇大摆离去的背影,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不知道这些人仗着共产党的威风,往后还会干出些什么样的事情来。
到了这个时候,李寿凡才感到好些后悔,留下来不走的决策是大错而特错了!
[场景5]革命新风
革命胜利,特别是土改过后,在声势巨大的宣传运动的作用下,人们有了许多美好的向往。学文化的重要性更是被大大地强化,为了当家作主人,一时间送读形成了高潮。
张仁茂有一首唱土改的山歌在县报发表了,县报把一个小小的红色笔记本奖给了他,他是个文盲,山歌是彭石贤代为抄写投寄的,觉得要有了文化才了不起,便慎重其事地将它转送给彭石贤,笑嘻嘻地说:“石贤,你遇着了好世道,好好读书吧,你炳哥认不得多少字,办起事来可吃力呢!”
革命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新政权的权威迅速地向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辐射,为人民服务是干部的宗旨,为共产主义奋斗是学生的誓言,拥护共产党成了家喻户晓的口号,革命是许多人的口头禅。
这其间,儿童团在宣传各项政治运动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因为他们朴实单纯,既负责又认真。李墨霞经常带领学生上街扭秧歌,喊口号,表演为配合中心工作赶编出来的街头剧目。
尽管黄大香不喜欢干部老师哄弄小孩子去丢乖露丑,但也会喜形于色地挤到人群中观热闹,这还不只因为儿童团里有她的儿子。
彭石贤对张炳卿十分崇拜。在群众会上,他对张炳卿的讲话常常带头报以热烈的掌声,还向旁边的伙伴们说:“我炳哥带过兵,打过仗,常来我家,他最喜欢我了!”
入秋,彭石贤升入高级小学。黄大香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