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庖欢ê茫 彼镎�宓笔本拖耄骸爸皇翘炱�谋浠�鸵幌惨挥牵�庋�纳�獠缓米觯�荒茏稣庑┪�獠刻跫�笥业纳�狻!比蘸笏�用拦�祷厝毡敬匆担�土η蟊芸�切┦懿蝗范ㄒ蛩刂�涞姆煜恫�担��≡窳擞爰扑慊�泄氐氖乱怠�
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时期,孙正义有很多朋友都涌入房地产业。日本最大的公寓租赁公司“MAROKO”,其总裁金泽正一是孙正义的朋友。金泽正一曾力邀孙正义和他合作,但孙正义拒绝了,并劝他要谨慎行事。在孙正义看来,租赁公寓不过是又一个“缝隙产业”。然而忠言逆耳,金泽正一并没有听进去。
1990年4月到1991年12月,日本政府为了控制高涨的土地价格,实施了与土地有关的贷款“总量限制”,生生掐断了那些在房地产上大肆投资的狂热经营者的资金链,不少人因此欠下大量的债务,纷纷破产倒闭。
第10章 管理与革新(2)
1991年8月,“MAROKO”向东京地方法院提交了破产申请,负债总金额高达2777�4亿日元。此刻,金泽正一捶胸顿足,悔不当初。
规模比MAROKO小得多的软银公司却得以生存了下来。由于看到了不少经营者陷入困境的窘相,孙正义也把“不投资房地产”作为自己的经营信条之一。比如他从不自建公司大楼,业务扩大了,公司拥挤了,再搬迁到更大的租赁写字楼里去。
从创业时,我就一直在想,一般人往往把创新产业等同于缝隙产业。但我一开始就根本没这样想。因为所谓缝隙产业,在其成长壮大过程中,其缝隙就被堵严了。也就是说,正要赚钱的时候,突然会冒出竞争者,或由于别的原因,发展之路被堵死了。它只能局限于缝隙存在的时期,局限于特定的范围内。我的目标,不是缝隙。用打球时的好球范围的说法,我瞄准的是中间的中间。
换言之,孙正义选择的事业方向(战略)是瞄准了“靶”正中间的红心,即今后最具成长潜力的核心事业。
强化员工的危机意识
1989年,软银的流通部门出现了亏本,这是公司成立以来破天荒的第一次。软银以软件流通发家,并且占据了日本软件流通业的半壁江山;但是,流通业属于技术性不强的行业,准入门槛很低,成为行业老大的软银很快就面临着愈演愈烈的竞争,最终发展成为软件竞相降价的价格战。软银首当其冲,受到了冲击。
而此时的软银,由于业务增长过快,人员增加速度大大快于公司管理的提升速度,早期跟随孙正义创业的那一帮###已经被提拔到高位,底层员工大多都缺乏危机意识,整个系统的运转速度明显慢了下来。
孙正义认为,软银尚不是一家大企业,绝不允许早早患上“大企业病”。为此,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1)员工每10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组备有经营损益表,逐日修订更新。
公司内部分成多个小组,能够实现组织的扁平化,确保公司内部的信息管理更加健全,加快决策速度。这样,由小组上报的问题,公司管理层都能做到48小时之内作出决议,这种效率在日本企业中很罕见。公司管理人员还定期对每个小组的业绩进行分析,业绩不理想的就破产或被其他小组兼并,超过10人时自动分解。
(2)在企业管理上实行彻底的数字化管理,采用“每日决算”制度。
每日决算,即每天计算出各小组和小组成员的营业额和收益情况,以求做到准确掌握每一天预算达成的情况。
在软银公司,负责“每日决算”的员工每人至少有3台电脑,这些电脑都实现了联网,时刻不停地收集、分析着每天的经营状况。而这些数据,公司高层人员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阅,软银也是日本乃至世界上较早实行彻底的数字化管理的公司。
(3)将1000多种经营指标做成图表。
软银还发明出了一种办法,就是将多达1000种经营指标做成便于分析的图表。身为总裁的孙正义带领经营团队,通过这些图表准确而及时地掌握整体的经营状况,以及每项经营的核心目标。哪个部门发生了问题,公司高层人员都能很快觉察到。
一般企业也许会罗列出50种或100种经营指标。但是,这并不能达到分析的效果。只有列出1000种才能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哪里应该如何改正。
第10章 管理与革新(3)
(4)定期举行“敲打1000次”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