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页)
不在这儿,她让韦晓事先为红袖纺织的王总准备好了讲稿,全都是围绕系统的公关策划造势,比零散的发布软文的优势所在,李丽师知道,客户的话对于准客户来说,比她这个乙方管用多了,她要借力打力,哪个商人不唯利是图?还有,李丽师也要借助这个机会,向她的熟人关系展示一下自己公司的实力,虽然她还没有什么实力,但必要的“秀”还是要做的,谁让客户他看重这个呢。
李丽师转过身,透过落地窗,遥望远处的灯火阑珊,轻轻地叹了口气,自己这样的殚精竭虑、绞尽脑汁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生存吗?她本不需要为生存发愁啊,也许吧,是天性使然,她注定过不了那种一成不变的日子。上大学那会儿,受叶若黎影响,李丽师觉得当一名大学教师也不错,不用坐班,而且一年还有两个假期,难得的是那份自由。可她们那届只有一个留校名额,这个机会属于学习成绩更好的叶若黎,当然,李丽师也觉得仅仅做个老师,对她来说是屈才,她应该有更广阔的天地,李丽师因此选择了既有自由又有天地的报社。在李丽师的眼中,报社的工作不错,新鲜,刺激,李丽师当时被分到社会新闻部,每天拿着相机,走街串巷,今天挖掘点什么奇闻逸事,明天找点张家长李家短的平民故事,虽是平淡,也算有趣。李丽师用平凡而独特的视角记录着城市的变迁,她觉得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大千世界就在她的笔下和相机里变换着。后来,报社重组,李丽师去了报社的核心部门经济部,本来是要提拔她当副主任的,但一向喜欢自由的李丽师还是觉得做个资深记者是最符合自己的。
其实记者这个职业并不轻松,特别是调到经济部以后,思维几乎不受自己控制,不仅要思维缜密,说话也要非常严谨,部门同事常常自嘲说,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套子里的人。这样的氛围和状态让李丽师很不适应,可又不得已,领导死活不放她,李丽师只好咬牙,憋着劲坚持着。李丽师需要改变一下自己的生存状态和环境,毕业十年,在报社呆了十年,这十年,除了越来越让自己谨小慎微外,其他没啥变化,她跟叶若黎不同,叶若黎可以一成不变,按部就班,并能从中获得乐趣,可她不行。李丽师天生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想干就干,她更喜欢掌握主动权,这也是她一直单身的原因。生活中,哪个男人愿意给自己找个领导啊,看着叶若黎幸福美满的婚姻,李丽师有时也会感到失落,十年的一成不变,让她对自己的事业审美疲劳了,她需要彻底改变一下,于是选择了无拘无束的单干。
《城·事》十七(3)
和很多下海经商的人一样,李丽师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放弃稳定的职业,投身于危机四伏的商战之中,那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可是商海可不是光有勇气和魄力就能驾驭得了的,虽然经过深思熟虑,但艰难还是超乎想像,工商、税务,客户,哪个都要自己跑,从以前的前呼后拥到现在的处处碰壁,无冕之王一下被打入“凡间”,李丽师着实是适应了好一段时间,这步既然已经迈出去了,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了,她李丽师可不能轻易言败。
为了今天这次年会,她可没少费心思。就说做宣传册这件事,客户总监和策划总监就是完全不同的立场,客户总监宗平说:“我希望能站在客户的立场上想问题,客户的需求就是我们的目标,怎样能第一视觉上抓住客户的心理,是我们急于解决的问题。”而策划总监韦晓却说:“我觉得还是应该从公司的立意去想,公司的企业文化很重要,不能因为客户我们摇摆不定,客户想左,我们就左,客户想右我们就右。”宗###过来问:“如果没有客户,我们的生存之本是什么?”韦晓也不客气地:“有客户没立意,很多也就是过眼云烟,经不起时间的打磨,我们充其量也就是个赚钱的机器。”
李丽师听着两个人近乎白热化的争执,只好说:“我觉得客户要求和公司立意并不是对立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如果二者协调好,能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李丽佳在一旁突然当啷来了一句:“什么立意不立意的,能赚来钱比什么都强,要不,大家都喝西北风去呀?”韦晓一听这话脸“唰”就变了,收拾起记录本:“这活儿没法干了。”李丽师叫住韦晓:“韦晓,你坐下。”韦晓不情愿地坐了下来。
李丽师看了看几个员工,颇为语重心长地说:“咱们公司,是个小公司,白手起家,底子薄弱,需要咱们在座的各位同心协力,共同打拼,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情都可能顾此失彼,我们都有心中的理想,但我们每个人都要生存,理想和现实在某个节点上是存在矛盾的,比如我们现在,”李丽师看了看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