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2/4 页)
之色。会意地点点头,他起身遣散了众臣才对贾逵道:“贾主簿可还有事吩咐?”
拍拍他的肩,贾逵叹道:“这朝堂之上,能真正领会我意图的,除你之外恐怕再无几人,也只有你,能助我主持好一切,不负先王所托啊!”
拱手一揖,司马懿回道:“贾主簿言重,料理好先王后事自是为人臣子的分内之事。”
微微颔首,贾逵继续道:“你河内司马氏代代传承儒学,深通礼仪,先王的丧事就交给你了仲达。”
欠了欠身,司马懿毫不犹豫道:“懿,义不容辞,贾主簿放心便是。”顿了下,又道:“只是,先王初逝,各诸侯王子蠢蠢欲动,唯有早立嗣君,方可攘内安外,固我大魏社稷。”见贾逵应声点头,司马懿方才安心离去,他知道,这个人的才能足以应对处理好各种变故,如今,他只需把曹操的后事办好,等着看曹丕即位就可以了。
诚如司马懿所料,讣告发出不过几日,鄢陵侯曹彰便带兵驰入洛阳城,先是找到了同样刚到洛阳吊丧不久的曹植,企图煽动他继承王位,不想曹植早已无心投身政治,只留了句“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便再无言语。心有不甘的曹彰又找到贾逵,开门见山道:“先王玺绶何在?”
不卑不亢地望着他,贾逵肃然道:“太子在邺,国有副储,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
一句话,让曹彰哑口无言,老老实实到曹操的灵堂上致了哀,曹彰下令,退兵城外。
事实上,曹彰对魏王之位并无企图,只是因为他素与曹丕不睦,想到王权要落到曹丕手中,从而一时冲动罢了。
但经过曹彰这么一闹,洛阳城内更是风声鹤唳,为防止夜长梦多,贾逵立刻下达了运送曹操灵柩返回邺城的命令。
封棺那日,司马懿也不知怎么了,竟摒退了旁人,孤身在灵堂上面对着躺在棺木中的曹操出了许久的神。最后,他走到棺材边,伸手握上了曹操交叠于身前的手。
那是一双粗粝、僵硬而又冰冷的手,但司马懿几乎能想象出这双戟上写诗的手曾经是多么的有力,执戈荡天下,又是多么的强劲,袖手覆庙堂。
长长叹了口气,司马懿收回手,凝视着曹操不见血色却依然威严的面容,喃喃道:“没错,是为子桓。”停了一下,又补充道:“还有我司马氏。”
“大人,时辰到了。”门外传来提醒的声音。
深深吸了口气,司马懿提高音量道:“都进来吧。”
看着曹操的脸一点点隐到厚重的棺盖后,内棺被外椁套上,整个棺椁被人抬起,运出灵堂,司马懿突然觉得有些恍惚。木然地跟出了门,他才蓦然发现,天,晴了,光覆万里。
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慢慢驶出了洛阳城门,满目缟素,渐行渐远。几经枯荣的城门在他们身后合上,发出沉闷的声响,有如光阴的嗟叹。
跌宕了二十五年的建安时代终于唱尽了它最后的余韵,毫无留恋地融入了历史的尘埃之中。而那些走出它的人们,正迎着朝阳,走入新的史诗中。
长风浩荡,昏鸦归巢。
曹丕站在高台上静静望着天边大片的晚霞,眼里尽是夕阳般的彷惶。生在这乱世中,他看过了太多的兵荒马乱、枭杀铁骑,也曾手握百炼成锋的宝剑于乱阵中舔血灭敌,刀口求生。他以为自己早就看破了生死,未曾想,只是伤未及骨,不足言痛而已。
在曹丕的记忆中,关于死亡,只有一次让他痛得不敢回顾——建安二年,曹昂战死宛城,尸骨无存,他在许县满城的烟柳中寻找他长兄的身影,连泪都流不出。
曹丕想,这是第二次。
一直以来,曹丕都活在曹操的给他带来的光环与阴影之下,他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也希望有一天能够超越自己的父亲。可如今呢?曹操猝然离世,竟是连告别的机会都没有留给他。
各种心思在曹丕心里千回百转地萦绕着,他觉得胸腔里很闷,眼眶被风吹得有些痛,却是不知该如何让那些郁结心底的情绪发泄出来。正暗自神伤之际,只听身后传来缓慢有力的脚步声。
“殿下请节哀顺变。”不同于朝堂上那些假模假式的号丧声,这个人的声音平缓低沉,简洁真诚,让曹丕感到很安心。
鼻尖莫名就是一酸,曹丕眼皮都没有抬一下,转身便投入了来人的怀里。紧紧环着那人的腰身,他呜咽似的唤道:“仲达……”
身体僵了一下,司马孚被这出乎意料的情况弄得有些发怔,但很快,他便被胸前晕开的温热潮湿的感觉唤回了神思。迟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