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2/4 页)
满不在乎地研着墨,曹丕心情大好道:“是啊,我作我的诗,又不拿去与他比。”往砚台里点了些水,又道:“先生快帮我挑个韵脚吧。”
耐不住他软磨硬泡,司马懿无奈地执笔在纸上随便写了个韵脚丢给曹丕,就又找来一卷竹简兀自看了起来,一副别再烦我的样子。
曹丕正在兴头上,无心计较司马懿敷衍的态度,看了眼韵脚,便乖乖坐到一边自己琢磨诗句去了。
帘外风雪,幽窗共影。更漏点滴,灯影微斜。
彼时,司马懿尚不觉这般光景是如何的静好,直到许多年后,看尽了千山暮雪,云淡天长的他,才明白曾经那些墨笔韶光中的风月琳琅是何等求之不易。
作了几首诗后,曹丕心满意足地放下笔,侧目打量起司马懿——他喜欢自家先生看书的样子,认真得让人想要依靠。
看着看着书,司马懿忽觉一股寒意袭来,抬头一看,竟是曹丕不知何时推开了窗子,正一手探在外面接着落雪,“子桓?”
回头望向司马懿,曹丕淡淡道:“先生,有时候我真羡慕子建,活得那么恣肆,随便感怀两句,便可得万千瞩目,就像这些雪一样,想来便来,想走便走,不为任何人事所左右,却也从不用担心无人欣赏。”顿了下,他继续道:“即使是在夜晚,他们也那么美,也有人看。”
静静凝视着曹丕带着怅然的眉宇,司马懿一倾身,抬手便合上窗子,“这样,它们在怎么恣肆,再怎么美,也没人看了。”
一丝诧异从曹丕脸上掠过,盯着司马懿看了一会儿,他倏地笑道:“先生怎么也自欺欺人起来了?”
早已习惯了曹丕起落善变的性情,司马懿见他又有了笑意,只应了句“是吗?”便又将视线投回了竹简上,让眸中的一片枭杀之意隐进了瞳孔深处。
不知不觉,已是天光破晓,日出雪霁。屋内烛蜡满台,曹丕睁眼见身边空无一人,不禁蹙眉,起身下了软榻便向门口走去,却在推开门时被眼前的一切惊得愣在了原地。
坐在院中石桌边的司马懿听到身后房门打开的声音,回头望向曹丕满是惊愕的面容,素来难以捉摸的眼里带上了一丝笑意。
烟茶清绿,咫尺画堂。
他说:“子桓,你看如何?”
作者有话要说:1、赵温举荐曹丕被免职一事可参见《三国志?文帝纪》——建安十五年,(二丕)为司徒赵温所辟。太祖表〃温辟臣子弟,选举故不以实〃。使侍中守光禄勋郗虑持节奉策免温官。2、杨修,字德祖,才思敏捷,年少时便为曹操所欣赏,征辟出仕,在曹丕和曹植后来夺嫡之争中,多为曹植谋划。3、就我个人来说,比起曹植的作品我还是更喜欢二丕的诗词歌赋,私以为曹植早期作品虽然辞藻华丽,颇有气势,但有些华而不实,而二丕的诗词里那种压抑的、悲惋的美和情感是他远远不及的。曹植遭到贬黜后的诗词我反倒是更中意一些,不过那时候他哥如果还活着,呵呵……(PS:植迷别找我掐架,我没刻意贬低陈王,只是说说个人喜好。)后人给二丕和曹植的评价里我觉得刘勰的那段话说得还是比较客观的——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4、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出自《诗经?郑风?女曰鸡鸣》
☆、曹军还邺暗流涌,铜雀台上起疑云
透过屋檐下挂着的一排冰溜儿,朝阳被折射得四散开来,温暖而耀目。半眯起眼,曹丕缓步走下石阶,在石桌的另一边坐下,捧起桌上冒着热气的茶盏,神色复杂地望着司马懿,欲言又止。
明白他心中的欣喜与顾虑,司马懿环视一圈没有半点积雪,甚至摆出了几株腊梅盆景的院落,了然道:“不用担心,我有分寸。”
眼神闪了闪,曹丕转头看向难得晴朗的天空,缓缓呼了口气,喃然道:“子建……”
低笑两声,司马懿轻晃手中杯盏道:“你也没有自己说的那么不喜欢侯爷啊。”
淡淡瞥他一眼,曹丕敛起方才的踌躇,听不出情绪道:“是吗?”
说话间,一名家仆已匆匆赶到二人面前,恭敬道:“二公子,有消息来报,丞相已率领人马抵达城外四十里处了。”
眉弓一耸,曹丕扬手示意家仆退下,视线转到了司马懿身上,“这下我们是不是有的忙了?”
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