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形成的全球金融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新兴市场开始拥有贸易盈余,中国外向型经济也是亚洲金融危机后开始发力。中国是出口主导经济体中的龙头老大,国际贸易中的经常项目盈余占到GDP的10%。中国增加投资每年提供产品增长20%以上,而收入所决定的需求每年增长10%左右,仅仅依靠国内的消费能力,难以解决棘手的产能过剩。
政府主导目前在中国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政府主导市场获得了长期经济增长也让人印象深刻。信贷的快速增长迅速保证了一系列政府项目的开工,使得2008年10月份以来的工业“跳水”趋势得到遏制。在贷款支持下新开工项目的迅速启动,使第一轮去库存化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目前危险在于,经济主要靠政府投资拉动,民间投资没有跟进;与历史数据比,投资拉动效率在下降。2009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中部地区增长,西部地区增长。这反映了政府投资资金的流向,因为中西部投资增长明显快于东部,东部地区城镇投资增长,中部地区增长,西部地区增长。
2009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4 700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31 968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29 077亿元,增长,这同样反映出资金的流向,第三产业投资增长快于第二产业,但第一产业虽然投资大增,增长却不快,反映出农村经济效率低下。
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社会消费品同比增长,财政收入却负增长,说明企业的整体赢利能力在下降。政府主导基建项目的边际投资效果已经下降,10年前一个GDP的增量13%的投资就可以,但今天已经达到了43%,现在1个单位的GDP增量要5~7个单位投资来带动,说明同样的GDP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货币,这对于经济复苏绝对不是好消息。因为经济复苏根本就是生产效率的提高,靠投入增加带动经济增长,只能收效于一时,不能见效于长远。
一方面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增加投资增加产能,未来的经济矛盾将更加突出。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国内研究机构兰格钢铁的研究数据显示,中国钢铁过剩产能约亿吨,但中国众多的钢铁企业正在蓄势待发。随着近几年国内产能扩张,板材产能过剩现状令人担忧,产品竞争已经从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蔓延。国家发改委指出,钢铁方面要按期完成淘汰300立方米及以下高炉产能和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产能,到2011年,再淘汰落后炼铁能力7 200万吨、炼钢能力2 500万吨。这是痛苦的压缩和转型过程。
铝业同样如此,由于政府收储现货铝价由2009年2月底的每吨11 000 元人民币水平急升至4月中的14 000元人民币以上的水平,铝价的强劲反弹亦会刺激国内闲置的铝厂再度复产,中国铝业估计现阶段约有40%的中国铝产能是闲置的。北京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研究院院长彭真怀研究得出的产能过剩更加惊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投资增长有24年高于10%,大多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积累了大量无效的过剩产能。到2009年年初,钢铁产能过剩约亿吨,煤炭产能过剩约4亿吨,汽车产能剩约300万辆,水泥、电力、纺织等产能过剩也十分突出。
在出口下降后,内需不振与产能过剩作为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真正问题浮出水面。
提振居民消费效果如何?(1)
支撑美国70%GDP的是私人消费,而中国居民消费只占GDP的35%,扩大内需毫无疑问是发展中国经济的首选。
1998年中国经济走出亚洲金融危机引起的衰退周期,靠的是房地产、教育与医疗市场化。此后,房地产成为垄断市场的原罪代表,更没有人胆敢再提教育与医疗市场化。
中国消费“新三驾马车”被锁定为车市、股市与楼市。政府不仅出台了托市政策,还给予了减税、补贴、家电下乡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在2008年12月1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撰文指出,政府将消除消费瓶颈,拓宽消费领域,稳定车市、房市和股市。2009年第一季度刚过,这三个市场不仅情况稳定,更有意外之喜。中国汽车产销量全球第一—新车销量达270万辆,同比增加4%,超越美国(220万辆,同比减少38%)—股指站上世界高位,楼市出现成交量堪比2007年上半年的阳春行情。
美中不足的是,情况并不稳定,“新三驾马车”动力不足,随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