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部分(第3/4 页)
现在京师那边首辅好像是走马灯一般的换,尚书侍郎之类的职位也不保险,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被派出去监军督师,然后再因为什么,莫名其妙的掉了脑袋。原来大家觉得在南京是被流放,去京师才算是正途,现在京师可就是个火坑,还是少些招惹为妙,在南京城这花花世界呆着多好。
每个人都不愿意多事,免得担责任丢了官位,尽管这件事情思来想去,也就是李孟出兵换防才是最妥贴的处置方法。但谁也不愿意先说出来,现在既然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这个二愣子傻乎乎的先讲出来了,那责任就是他地责任,大家看个热闹就是,以后除了差池,他那个侍郎的位置可也值不少。
这件事情讽刺就讽刺在,南京的各位高官知道李孟不让人放心。可不愿意让李孟来到徐州驻扎的理由。并不是李孟如何危险,而是怕担负责任。丢掉自己的官位。
既然吴嘉卫提出来,责任有人去承担,那大家都是皆大欢喜,毫无异议,总算是给那方家一个交待。
不过南京城内的高官们都是用看傻子的态度来看待这吴嘉卫,心想这位南京兵部侍郎看事情倒还准,怎么做事情却这么毛躁,不知道官场上常胜不败的法门就在少说话多磕头上吗,这吴嘉卫还拼命的把责任朝着自己身上背,真是嫌命太长了。吴嘉卫当然也想再升几级,不过他从科举开始,郑家就在他身上投入了大把的金钱,还有许多见不得光地帮助,一步步走到今天,已经是和郑家牢牢的结合在一起,根本不能忤逆对方的指令。每到午夜梦回之时,吴嘉卫经常突然惊起,汗流浃背,这样地生活,倒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有时候吴嘉卫也只能是拿这话安慰自己,当官是为了什么,一来是为了名,二来是为了财。== ==眼下郑家大笔的银子过来,自己在外面也有个敢言的名声,心平气和些也就过去了,何必想的那么多呢!
既然有人出头定了规矩,那就发文去做,反正是别人来做的事情。
没人对吴嘉卫出头直言有什么疑问,因为在他们看来,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和山东总兵李孟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怎么也不会有什么利益的干碍,他估计也就是想捞点事功吧,花花轿子众人抬,他还没倒,那自己也没道理去挡他地路。
南京各部衙门手续走的也迅速,很快就由吴嘉卫拟好了折子,一层层的递了上去,就等京师那边的批复了。
也已经是腊月中旬的事情,大家都是松了口气,总算可以继续过个太平年了,不用为徐州的事情操心,留给李孟头疼去吧。
对这个时代的军将来说,并不是地盘越大越好,因为基干地部队就那么多,得到在某地驻守地职权,你就算是不维持治安,不去驻守,仅仅去烧杀抢掠的话,也要派出部队前往。
派出去部队,等于是把自己地力量削弱了一分,而且带兵的这名军将去往该处之后,往往会有自立的心思,反正各将官的实力来源都是来自自己的亲兵。上司对下级的优势也仅仅是亲兵多而已。朝廷下个旨意,说是此地归这名军将镇守,那谁还会去管上司是谁?轻而易举的就会分化掉这支部队。
这些不说,徐州本就不是什么富庶地地方,境内民风剽悍。乡间械斗简直是司空见惯,地方势力也甚强,纯粹是些混不吝,官府政令不畅,大部分事情都要求着地方宿老办理。去徐州诸军,想在本地捞钱那是很难,稍微严厉了些。就会激起民变,一帮人围攻官府,攻打军营,这事情可不稀罕。所以大家都觉得,李孟未必甘愿,说不定还会顶回来,很多官员都在等着看吴嘉卫的笑话,看看李孟这一巴掌有多重。
但让这些南京官员没有想到的是,南京兵部侍郎吴嘉卫的奏折在讨论之后,送奏折的快马还没有出南京城门地时候。胶州营已经有使者在徐州城了。
砀山卫徐州西面的驻军,不过徐州西面正是河南,那地方可不太平。而且穷乡僻壤,不如驻扎在徐州城舒服。
砀山卫这不到两千人都是呆在徐州城中,为首的是他们的卫指挥使,这是众人惯常的称呼,因为卫所都是种地的军户,要出去作战编制并不是按照卫所的编制,在官方地文书上,这支部队是被叫做砀山营。
只不过本乡本土的兵马。大家都是用熟悉的那个叫法称呼,这砀山卫的卫指挥使姓单名山,是个五十多岁的老头。
别看就这一千六七百号人马,可在这徐州城中,这砀山卫等于是太上皇,城外的大族豪门可以动员起来大批的丁壮。城内这些居民就没有那个能力了,砀山卫自然是说话管用。就连徐州知州都压服不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