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1/4 页)
得是。因此张辅与沐)夹岸迎战,而柳升则以水师横冲其阵。
胡军错估了形势,以为趁着明军军中爆发疾疫时可以占些便宜,谁知明军的作风如此硬朗,竟然迎头逆袭。结果此战胡军继续大败,损失数万人。眼见形势不妙,打老了仗的安南兵们便熟练地再次开始“转进”。由于此时天旱水浅,战败的安南士兵们便纷纷弃舟逃走。可明军追击时江水忽然大涨,于是乘势急进。在岸边靠两条腿赶路自然比不上在江中乘船的速度,结果除了少数机灵的安南士兵离开江岸逃遁之外,此次进犯的安南兵竟大多被歼。
接着,明军又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于五月追击至日南州奇罗海口。相比较而言,南宋残军在海上倒是飘荡了很长时间,可胡氏想要海上多芶延残喘几天却也成了妄想。当明军追击至罗海口时,安南军队残部自然是全军覆没。不过,大袖却不是那么容易被杀死或捉住的。尽管胡朝军队残部在此役中全军覆没,可胡氏父子竟然再一次逃脱了。
不过这一次,胡氏父子却仅以数舟逃遁。凭着这点实力,哪怕是去做海盗也只能做个小海盗,想要东山再起是很难了。然而到了这种地步,胡氏父子哪怕想当海盗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朱~对于是否能抓住胡一元、胡汉苍父子并不是很在乎,但对于抓获胡元澄却有着强烈的兴趣。更何况,哪怕皇上不在意伪胡政权的伪太上王和伪王,可底下的将领们却是很在意的。
经过锲而不舍的追索,明军终于在当地百姓协助下擒获了胡一元及其长子胡元澄,不久后又擒了伪胡政权的国王胡汉苍和伪太子胡。待伪胡政权的主要人物都齐聚一堂后,张辅便欢欢喜喜地将他们全部槛送京师。
至此,安南远征行动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伪胡政权彻底成为历史。(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第十四章 文治武功
辅在三十一岁时遇到了一个机遇,而他也紧紧地抓住遇。如今,他已经向世人证明了自己的军事能力。明军出师仅一年,在自身伤亡极小的前提下大获全胜,消灭了篡位的胡氏政权。
如果说消灭了篡位的胡氏政权是武功的话,那么接下来对安南的治理工作自然是文治。
按之前的约定,安南将升龙府以及五府县城划拔给明朝中央政府直辖。当时安南有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六十八,划拔一府五县给明朝中央政府直辖,陈天平根本就不在乎。不过,朱~倒是蛮在乎的。
升龙府是日后的河内,其重要性和可发展性自然不言而喻。至于说那五座县城,倒也没什么特殊之处,也就是位于海岸边上并且有着天然良港罢了。
其实安南有着不错的矿产资源,但朱棣对此却没怎么动心。在古代,交通问题不解决,再好的资源也没办法利用——其实别说是古代了,即便是二十一世纪,西伯利亚的自然资源不也同样受到环境的限制因而没能充分利用吗?在没有解决运输成本之前,朱棣对于金、银、铜这三种可铸币金属之外的矿产确实没太大的兴趣——他可不是那种“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那种人。
由于陈天平已经加入了大明帝国的有邑贵族体系,因此在消灭伪胡政权后,为了保证人头税的正常征收,大明便对安南进行了一次人口大普查。除大普查之外,由于安南沿海的五座县城以及升龙城已划拔给明朝中央政权直辖,因此又对这些地区采取了与内地相同地黄册制度来办理。官府把这些地区百姓的姓名、年龄和籍贯,记载到簿册,并按这些资料,制成证件,由人丁持有,以备官府查核。若发现某人的证件与簿册所载不符,便贬为奴隶。
为了方便管理,明朝将安南境内的直辖区域统一归属于升龙城管理,将之称为升龙特别行政区,其最高行政长官称之为总督。升龙特别行政区内共计一府五县,升龙府境内设一升龙卫,另外五县则分别设立一个千户所。
升龙特别行政区之上没有省级机构,而是直接归中央管理。簿册编制完毕后,即抄成一式三份,一份黄色封面的交到中央户部,其余两份封面为青色,分别交给总督府及各港保存。每十年更新田丁的数目。
除去升龙特别行政区外,从法理上讲,安南其他的区域则由包括陈天平在内的有邑贵族自行管理。不过,朱棣却模仿了欧洲的模式,通过宗教手段来影响封建采邑制度下的百姓。
现在是永乐五年,不信仰国教地无信者需缴纳信仰税一贯。对于社会最底层地百姓来说,一贯已经是很大一笔钱了。在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