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此著因缘(代序)
儿子总喜欢仰起他那可爱的胖乎乎的小脸问我:“妈妈,讲个故事给我听吧?”
“好的,把那本《儿童故事金装版》拿来吧。”
“不好!我要听妈妈讲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讲哪一个呢?”
“讲你砍柴遇到蛇的故事也行,讲大舅捅了马蜂窝的故事也行……”
“可是,这些都讲了好多遍啦?”
“讲了好多遍我也爱听,我觉得好玩。”
“好的,乖宝宝,妈妈给你讲一个打猪草遇到鸡冠蛇的故事吧。”
“噢,耶!——”
这样的对话经常在我和儿子之间进行,特别是晚上哄他睡觉的时候。只要我答应讲“妈妈小时候的故事”,儿子就会乖乖地依在我怀里,满脸带着好故事即将开场的喜悦。
现在,孩子已经四年级了,认识很多字,有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很强的阅读能力。一天,儿子突然说:“妈妈,你把以前的故事写下来,我自己读,你就不需要讲了。”
“好的,写下来吧,真是好主意!”我夸儿子。
就这样,我将这些烂熟于心的故事写了下来,成了文章。这些都是我的童年经历,只加了点文学的修饰而已。我一篇一篇写着,儿子一篇一篇读着,我们一起快乐成长着,慢慢地成就了这一系列散文故事。
之所以取名“旧时花香”,是因为所有的故事都是陈年旧事,发生在我的少年儿童时期,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在我偏僻的乡下到处开放着灿烂的蔷薇,每当回忆往事,村头墙角那万千朵花儿立即在眼前绽放。文中的故事,正如那朵朵花儿,亲切而不张扬,散发着迷人的芬芳。
这种甜蜜的芳香,我只能通过讲故事传送给儿子,因为生活在大都市的他,无缘亲自体验。我也期待将这芬芳通过文字传送给其他孩子,顺便给我这个年龄的人们一些似曾相识的美好回忆。
好可怕的鸡冠蛇
农历四月底的一天,我和二玲约好一同去打猪草。
我们去了瓦屋山,因为山的形状很像乡间人间住的瓦房而得名。瓦屋山离家很远,去那里要越过一座山坎,走过一带田涌,大人们平时是不让我们去那里的,都说那里阴气很重,去了运气不好,更怕被邪气附身。
但是,瓦屋山太吸引人了。山中有一大片沟涧,水润山泽,各种野菜长得肥肥厚厚。那里的萝卜茵和黄蒿又大又嫩,不用费什么力气,只需用手轻抓轻择,一会儿就可打满一大篮子的猪草。在其它地方一个上午也打不到这么多。这里猪草的味道特别清香,猪儿也肯吃。
更吸引人的是,涧两边长满梨树、涩石榴树,还有很多说不出名字的树,从根到树枝树叉上全爬满了金银花。那样的季节,在大老远的山下就可以闻到山涧里飘出的香气。那迷人的芳香呀,让你满心满脑充满喜悦,赏心又悦目。
大人们整天忙着插秧、锄草、施肥等农活,哪有闲情来享受这等美妙的自然景致。因为担心,又不让孩子们来。因为来得人少,才有了这样的美景。
那天,我和二玲偷偷去了瓦屋山。
我们没怎么费劲就完成了任务,打了满满两篮的猪草。
接下来就是我们最喜欢的节目,我们开始大把大把地*。开得正旺的,我们就戴到头上,用橡皮筋将两个小辫子尾巴扎上一大把金银花,再用发夹将头上夹两大束,这样,整个头上都被花儿盖满了。
实际上我俩也很心虚,很害怕,不时静下来听听声响,想快快离开瓦屋山。
但是,这儿的花太旺了!村后山边那点点金银花与这里的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况且每天天不亮就被人采走了,根本轮不到我们。
今天已经冒险了,就过它一把瘾吧,每人还要再采些回家插瓶呢。我们就找那些含苞待放的,用细滕捆紧一大束在花篮的把手上。
可以了,赶快离开山涧吧。这里除了花香、鸟鸣、泉水叮咚之外,没有任何其它声响。我们越听越害怕了。这时已经晌午了,千万不能到十二点。因为十二点正午时分是“小鬼跳塘”的时间,听说在这个时候,小鬼会从水里跳出来玩耍的,如果看到小孩,小鬼们会很高兴,要么把小孩拖下水和他们一起玩,要么附在孩子身体上。
我们挎上沉沉的竹篮匆匆离开山涧,看到老远的田涌还有一位大叔在犁田,心里踏实了一些。
出了山涧到了山脚下,我们感觉已经脱离了危险地带,有点累,想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