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因为李渊起兵是打的“尊隋”的名义,所谓“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这时长安的最高统帅正是代王杨侑。李渊不便立即命令攻城,便三番五次派使者前去申明尊隋之意。代王杨侑年仅十三岁,长安的主要事务还需留守卫文升、阴世师等人承担。卫、阴二人见义军兵多马壮,其势逼人。不敢大意,封住所有城门信使不通。李渊的使者也只能站在城下,冒着箭矢射中的危险,一遍遍喊话,弄得口干舌燥,不见一点效果。见劝告十余日无效,李世民率诸将来到中军大帐,请求出战。李世民对父帅说:
“京城不启,此是隋运其亡。既灭亡之,非人能复。违天弃日,劳师费粮,坐守愚夫,恐非长策,请进围之,以观其意。”李渊却摇摇头说:
“文皇帝英明仁慈,功德行世,为渊一生所钦佩之人,今贸然起兵,心已不安。岂可再以刀兵加于皇都?”
不以刀兵加于皇都,弄二十万兵马来干什么?李世民见父帅说得冠冕堂皇,知其仍在做表面文章,于是率诸将进一步劝道:“无成王之主,不得行周公之事,又恐巨猾之徒,知必兵已定关中,来争形胜,请更思之。”
李渊不听,喝退众将,仍派使者到城下苦口婆心地劝说。李世民见父亲仍不肯撕下假面皮,心下忧虑,回到自己的大营,前思后想,觉得不能再拖延攻城了,一者怠诸将求战之心;二者几十万大军停滞不前,枉费粮草不说,还贻误战机;三者,李密瓦岗军兵强马壮,正发动第三次攻洛阳之战,屡败隋大将王世充。且李密一心想做义军盟主,今见李氏军围住皇都,恐心生嫉妒,别生歧义。
想到这些,李世民再也坐不住了,找来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一齐商讨此事。房玄龄点头认可李世民的担忧,心生一计道:“可联络左军大都督陇西公李建成,暗使几路军马作势欲攻城,然后飞报大将军,言将领争欲攻城,不能制止,以此胁迫大将军早下攻城命令也。”
听房玄龄这样一说,李世民觉得此计可行,于是看了看杜如晦,杜如晦坚定地说:
“时不我待,请马上依计而行。”
房谋杜断,李世民马上修书一封,派长孙无忌前往长安城东南面、李建成的防区。
下午,在李世民、李建成的授意下,李世民的部将丘行恭,李建成的部将雷永吉等人,不等将令,擅自带领本部兵马,提着云梯,气势汹汹,在左右两个大营门口吵吵嚷嚷,欲强行冲卡,前去攻城。
李世民、李建成飞马赶到各自的营门口,自然是劝说不下,于是使人报与李渊,言诸军请求攻城,不能制止。
李渊闻之,从春明门外,急忙赶到安兴坊右军大营,声色俱厉,厉声喝斥,不准攻城。将佐们见主帅动了气,只好一副气忿忿的样子,收兵回帐。
房玄龄之计,虽未立即奏效,但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此事在李渊的心中也有了震动。当晚,李世民约上李建成,率文武官员来到李渊的大帐,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再次请求出战。李世民慷慨激昂地对父亲说:
“太原以来,所过未尝经宿,长驱四塞,罕有不克之城。今至京师,不时早定,玩敌致寇,以挫兵锋。又虑初附之人,私轻太原之兵无能为也!”
李渊也有李渊的考虑,他向诸将解释说:
“我不是不让你们攻城,而是想让天下人知道,我志欲安定天下,而不是以李代隋也。”
此乃“掩耳盗铃”之事,李渊未免看的过于认真。诸将不依,继续请战。正在这时,在城下苦口婆心一再申明尊隋之意的使者,带着箭伤回来了。
这乃一老先生,自谓饱读诗书,伶牙俐齿,此时却捂着大腿上的箭伤,一瘸一拐走进大帐,边走边招手向李渊叫着:“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面对将士们求战若渴的表情,面对年迈的使者带伤的大腿,此情此景,再容不得李渊犹豫了。但他还是一副下不了决心的样子,一会儿摇头,一会儿点头,一脸的凝重,好半天才痛下决心道:“明早开始攻城。晓谕三军,破城后,不得侵扰隋皇七庙及代王宗室,有敢违令者,罪及三族!”总攻这一天,选的也不是时候,大早晨,天幕低垂,整个战区显得格外寒冷,远处巍峨挺拔的秦岭模糊在铅灰色的云雾里。长安是隋朝的皇都,城墙坚厚,军用物资储存丰厚,并不是那么容易攻占的。
激战一上午,攻城部队无任何突破。这时,天开始变脸,寒风呼啸,鹅毛般的大雪漫天飞舞着。冯翊太守、军头孙华主动请战,要求下午担任主攻,不攻下城墙誓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