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让我们纵览一下在此之前,全国各大媒体对福生庄养路工区先进事迹的报道:
2005年11月30日,《工人日报》发表了《卧佛山下的养路世界》一文,把“世代相袭”只为与钢轨相守;执行规章不走样,“1435研究所”的故事;将山沟小站工区养路人要当“学习型员工”的先进事迹,倾注笔端,推向读者。
2006年3月1日《内蒙古日报》刊登了《卧佛山下钢轨守护人》、《福生庄的喜日子》两篇通讯对养路工的工作生活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2006年8月22日,新华社记者张丽娜在新华网上以《“虎口”要隘“补钙”兵”》为题发表文章,对福生庄三代养路工坚持58年无事故进行报道。文中以“艰苦奋斗啥时候也不能丢”、“谁敢动摇1435”、“工区世袭子弟”三个小标题、三段精彩的故事对福生庄优良传统的传承和执行规章不走样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7年3月29日,内蒙古新闻网以《福生庄精气神儿》,对这个荣誉集体进行了详细的追述。
2007年5月21日,《人民铁道》报第一版以《安全之树常青》对福生庄养路工区筑牢安全生产第一道防线进行了详细描述。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亦播出了长篇通讯《旗帜,飞扬在草原千里铁道线上》,向听众讲述了福生庄养路工的故事,情节感人,催人泪下。
……
十几家媒体,几十位学者、记者、作家先后采访福生庄养路工区,他们撰写的文章、报告、作品散见于各种媒体,这些作品真实、凝重、感人,作者们情凝笔端,章蕴文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福生庄养路工的精神风貌和生活场景。
几乎所有的文章都在诠释着这样几个概念:
什么是奉献?
两代或三代人把自己的宝贵青春奉献于一个偏僻小工区,与钢轨为伍,与道砟相伴,直至生命走到尽头还要埋葬在能看到铁路的高坡……
什么是付出?
三十年的巡道生涯,一段重复过几万次的山路,踩不出音乐,却踩出了对人生的磨砺。三十年的巡道路,堵住了几百起钢轨的隐患,却排不净对亲人的愧歉。妻子生孩子他们在巡道路上,儿子结婚他们在巡道路上,老母生病他们在巡道路上……
什么是艰苦?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安全没有终点(2)
一辆小车,装着几把镐头铁锨;一件皮袄里揣着几个窝窝头,饿了啃几口,渴了舀河水;比谁的老茧厚,看谁的脸更黑;寒夜突击去抢险,掉进冰河,排除险情才知冷……
什么是敬业?
一段钢轨高出几毫米,一个班长拎把道尺,站在线路旁过一趟列车量一次,几十趟列车过去了,钢轨终于压平了,抬头才发现满天星斗;父亲临终时喊着他,家人哭着来唤他,他没放下巡道灯,孤独的脚步伴着泪水走完全程……
什么是幸福?
当妻子来信说好好工作,别牵挂家里的时候;当火车从故障点上,安全平稳通过的时候;当荣誉闪烁光环,段长举起酒杯说‘我敬大家一杯’的时候;当自己的委曲得到别人理解的时候……
满含着激情读完那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报道和文章后,我们不会再去抱怨命运的不公,不会再去感叹生活的无奈,不会再去指责环境的艰苦,不会再去逃避工作的辛劳。
懂得了什么是幸福,学会了珍惜;
懂得了什么是奉献,学会了放弃;
懂得了什么是敬业,学会了进取;
懂得了什么是付出,学会了感恩;
懂得了什么是艰苦,学会了执著。
福生庄工区的自然环境是艰苦的,可人文环境是和谐的,这一切均来自于铁道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铁路局等各级组织和领导对福生庄工区的关心和爱护。
走进福生庄工区荣誉室,工人们指着墙上的照片争先恐后的讲述着他们记忆中那一个个温暖的瞬间。
半个多世纪,四代养路工传承着站在排头不让、举着红旗不放、执行规章不走样的精神,在福生庄工区的史册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半个多世纪,很短,只弹指一挥间,福生庄工区如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迎来送走执著奉献不言苦的四代养路人。
半个多世纪,很长,两万多个日日夜夜,福生庄养路人始终将成绩化为奋进的责任,把荣誉作为前行的动力,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着养路工人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