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页)
m网
第二、如果去掉种种类型小说,并不等于就解放了作者的个性和创造力,就允许有无数种创作个性出现。因为现在的主流文学,无非也就是许多类型小说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主流文学界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而已。这个名叫“主流文学”、或者“纯文学”的类型,绝对有一个隐隐的边界,超过这一界线的作品,首先被编辑毙掉,侥幸过了这关,也会被评论界忽视。
有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坚持写科幻?或者更进一步地问,你在文学方面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以前我自己的思路也不明确,无法作答。现在我可以明确地讲出来: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发生一场类型文学的联合革命。所有这些类型文学,挟自己在市场上赢得的强大读者群,试图挤入主流圈,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最终形成整个文学界彻底的类型化。而科幻文学只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局部战役。
纵观文学史,类型文学有两个来源。一是与当今的主流文学并行,在它范围之外兴起的。科幻、奇幻、武侠等等即是。它们面对的,是合流的问题。二是从主流文学逐渐分化来的。比如反腐小说、法制文学、打工文学等等,都是分化的结果。它们面对的,是细分的问题
有的朋友问我,假如每个对应的社会领域都有一个类型小说,那么,就有农民小说、工人小说了?其实不然,一种类型小说能否成立,不仅要看作者们的努力,还要看读者的选择。实际上,当初作协系统在创作和出版上拥有较大话语权时,确实曾经鼓励作者去写工厂、写农村。但在市场海洋里,却并不存在“农民小说”、“工人小说”,为什么?因为当今的文学读者主要是都市白领。而不是工人农民。对于都市白领来说,财经小说、反腐小说或者说官场小说这些类型,其背景在他们平均地位之上,更容易吸引他们。而在生活中,不可能有多少教师、医生、技术员对农民、工人的生活更感兴趣。
但是,没有农民小说、工人小说,却存在“打工文学”。那是专门写给十几年来大批农村青年打工族的小说。在上亿的打工仔、打工妹中,有相当一部分拥有高中文化程度,很多人的高考成绩放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完全可以上重点大学。而在他们的家乡,只能被分数线无情裁掉。但这并不降低他们的知识素质和文化需求。他们是文学的读者。“打工文学”就是这一细分市场的选择。甚至,它可能仅仅是中国文学市场的独特类型。
还有的朋友问我,如果有相当一批类型小说将从主流文学中分化出去的,那么,主流文学还剩下什么呢?我想,未来的主流文学,很可能和几百年前的哲学一样,当一门门具体科学从中分化以后,还剩下的就是认识论,是科学哲学。所以,最后的纯文学,应该主要是种种文学技巧的实验场。实际上,即以今天的情况来讲,主流文学界也已经显示了形式大于内容,专务文体实验的特点。
那么,再回到刚才的一个问题上来,类型文学会不会模式化?会不会限制作者的创造性?笔者以为,首先要肯定类型文学肯定都有其规则。即使没有什么理论专著去阐述这些规则,某一类型的作者在写作中,读者在阅读中,也会默认一些规则。
但是,写作规则和阅读规则的产生和发展,是类型文学长期积累的结果。它的动力是使这个文学类型更好看,而不是相反。当年乔丹篮球打腻了,曾经当过棒球运动员,这是可以的。只要他遵守棒球运动的规则。而他如果在篮球场上用脚踢球,则是不可以的。因为禁止用脚踢球,是为了保证篮球比赛精彩性的基本规则。
同理,叶永烈不写科幻去写传记,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他在其传记作品中加入了科幻情节,他绝不会成为传记文学大家。斯皮尔伯格不拍科幻片,去拍《拯救大兵雷恩》,《辛德勒名单》,这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他在《拯救大兵雷恩》中加入了激光炮,或者在《辛德勒名单》里,让某个角色如《X—MAN》中那样,用意念力撕毁集中营的铁丝网,这两部电影恐怕只能引起观众哄堂大笑。
所以,遵守类型文艺的创作规则,主动地戴上镣铐跳舞,正是发挥创造力的保证,如果作者确实有足够的创造力的话。
好了。对“类型文学联合革命”的问题,笔者就谈这些吧。彻底谈清楚恐怕要一个类型一个类型去写,那是十几本、或者几十本书的任务。在本卷下卷里,笔者就在类型文学这个大框架中,谈谈科幻小说这个具体的类型文学:它的内部再分类,以及它在整个文学格局中的位置——现在的位置,和未来可能拥有的疆域。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