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3/4 页)
有文字创作科学家;音乐家和画家也久已改称为音响创作科学家和色彩创作科学家。《台湾科幻小说大全》207页,福建少儿出版社出版。主人公裴人杰是大科学家,接受手术与机器合体,从此获得长生。他访问了许多接受过人机合体手术的前辈,发现他们要么冷酷孤僻,不近人情;要么流恋旧日时光,希望重新获得肉体。而科学界的精英更发明了人工脑,并试图以人工脑为核心制造新人,完全取代人类。裴人杰无力阻止这一切,只好带着两个少男少女,来到五十光年外的一颗有生命的行星上,开始新的“创世纪”。小说自始至终浸透在悲凉的黑色幽默氛围之中。张系国作为研究人工智能的专业学者,对科学的理解深入而透彻。
在《文明毁灭计划》中,作者骆伯迪将反科学思想推行得更远。故事发生在四千年前的华夏大陆。当时,那里存在着一个远超今日的科技发达的社会。中华始祖姬轩辕正是那个社会的领袖。但他洞悉时代进程,知道人们日益重物质轻精神,久之必自我毁灭,于是竟然以毒攻毒,先行毁去科学文明,带领信徒进入丛林,自蒙昧状态重新开始文明历程。
这两个短篇篇幅都不长,但都有“大叙事”特点,以史诗的色彩来表现对科学的忧思。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七章:唯科学主义与科幻小说
第一节:什么是唯科学主义
唯科学主义是对英文(scientism)的翻译,指科学界的一种思想倾向,指试图把科学技术当成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在科学技术的整体中,唯科学主义又把自然科学奉为圭臬,自觉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和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在某些文献里,scientism一词又被译为“科学主义”。不过,在汉语语境里,科学主义似有正面的含义,而scientism是一个负面的词汇。所以,本文延用“唯科学主义”这个词。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这个概念的负面含义,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自称是scientism或者科学主义、唯科学主义。
科幻小说诞生于十九世纪。那个时代里,西方知识分子普遍用浪漫主义的眼光来看待科学。他们认为科学给了人类以理性和知识,把人类从中世纪的愚昧中解放出来。科学给了人类征服大自然的力量。没有什么是科学不能解决的,只是解决的时间早晚问题。科学代替了传统的宗教和人文知识,成为一个人有没有教养的标志。而对于整个社会并不熟悉的极少数以科学为职业的人,光环始终他们头上,科学家取代了骑士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二十世纪初,某些中国知识分子在引进西方先进文化,改造落后中国的事业中,多少也持有唯科学主义倾向。这从赛先生与德先生的并列提法中就可以看出。当时,“声、光、电、化”被视为与“经、史、子、集”对立的两种文化。并且前者先进后者腐朽。这种对科学价值观的单纯宣扬,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存在着不同的实践领域,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价值倾向。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将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总结为六大类:1、理论价值:注重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运行规律,注重观念和知识。2、宗教价值:追求超现实的神秘体验、理想和信仰;3、社交价值):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他人的幸福和发展;4审美价值:注重感受事物的美;注重与美相关的情感体验;5、权力价值:注重制度、组织、管理和权力运行;6、经济(实用)价值:注重各种问题的实际解决。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往往更强调其中的某种价值,而忽视,甚至反感其它价值。这是一种社会习惯,但不能说是一个正确的作法。科学作为一种职业,关注的是“理论价值”。科学家常把求知、探索当成最高的价值,现代科学更是把排除信仰、感情的干扰作为原则,强调追求纯粹的客观现象。这样,科学实践领域就形成了不注意实用、美感、人际交往等价值的缺陷。而唯科学主义,可以说是这些行为习惯的理论化,系统化。
唯科学主义思潮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崇自然科学方法论,贬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科学性”。西方科学界将前者称为“硬科学”,后者称为“软科学”,就已经包含着这个因素在内。
第二节:唯科学主义对科幻文学的影响
唯科学主义对科幻文学的影响之一,是一些职业科学家用是否符合科学来衡量科幻作品。科学知识的准确性经常成为压制文艺作品的武器。某些职业科学家以不符合科学,伪科学为理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