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部分(第2/4 页)
。首先,科幻小说是幻想的,但研究科幻却是现实的。我们可以到书店买来大量科幻小说参考。其中一些早已位列人类文化遗产当中。反之,科学小说是现实的,但研究科学小说却有几分幻想的意味。因为几乎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小说文本可供分析。汪志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理念上的努力。科学小说很大程度上仍只存在于逻辑上、观念上。
另外,笔者个人感觉,即使在对科学小说的理解上,汪志也有模糊不清之处。与科幻小说交叉过多。汪志认为,“Science fiction”应该译成“科学小说”。国外凡是标注着“Science fiction”,应该详加分析,属于科幻小说的注明为科幻小说,属于科学小说的注明为科学小说。实际上,无论给“Science fiction”选择什么样的汉译形式,它早就约定俗成地指科幻小说。而即使在西方,科学小说也只不过是个萌芽。
在这个错误指导下,汪志于论文中举了一些被他视为“科学小说”的例子,如克莱顿的《死城》,顾均正的《在北极底下》、郑平的《创举》等等。以笔者所见,这几篇仍然属于科幻小说,是预言类科幻小说。甚至,就是汪志以自己的理论为指导亲自进行的实践——《无名岛上》,仍然是一部预言类科幻小说。他的科学小说概念过多地与科幻小说重叠,这可能也是他被科幻界一些人误会的原因。当然,这部分属于个人看法,写下来只是为了进一步讨论。
《论科学小说》开宗明义地写道:这里所说的“科学小说”,不包括也不等于“科学幻想小说”。(第一页)这是整个研究的起始点。在他的宣传过程中,确实有人认为,他所谓的科学小说只不过是科幻中的一个流派,一种风格。笔者认为,不管汪志的研究本身如何,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与科幻小说完全不同的科学小说。
那么,这个独特的文学门类是什么呢?汪志给它下了定义:在科普创作的学习和写作过程中,我把这样一种小说形式,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将有关的科学知识(它是目前实实在在的科学原理与学问,而不是幻想,当然有科学根据的推测和科学设想包括在内。)也恰如其分地描述出来,既深入了主题,又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称之为科学小说。它是小说,就符合小说的一切要素,又称“科学”,就有科学的依据。它和科学幻想小说、推理小说、侦探小说,哲理小说等等一样,同属于小说的一种体裁形式。(2页)
由于直到2004年第四期《科普创作通讯》里,汪志仍在《论科学小说》一文中使用这个定义。姑且认为,这是他一以贯之的看法。这个概念有几个地方值得商榷。首先便是给“幻想”留了后门!当然有科学根据的推测和科学设想包括在内。在后面的补叙中,汪志说,科学小说可以“去预见和推测若干年后的科学技术发展成果。而这种预见和推测,像科学小说中的其它科学知识一样,都有着科学的依据,并不是任何人的臆想。
事实上,凡是属于前面介绍的”预言类科幻小说”,都已经满足了这个要求。更何况,科幻小说界最近也有向现实回归的倾向。而这里的”若干年“又是指多少年?三年?三十年还是三百年?能否设置一个年限,超过了它便是科幻小说,不超过便是科学小说?
当然,事实上不可能设定这个年限。所以,这个定义便缺乏可操作性。一篇小说,汪志可以将它归类为“科学小说”,其他人将它归为科幻小说。双方又都使用不同的概念,这样便失去了讨论的基础。
除“预测若干年”这个问题外,汪志还以思考是否严谨、科学性强不强作为标准,这也是缺乏可操作性的,因为它属于价值判断。属于个人观感。同一篇作品,张三看后可能会认为科学性很强,很严谨。李四看后会认为还差得远。
笔者在《科幻纵览总前言》的科幻定义中,给科幻小说下的便是一个可操作性的定义:翻开一篇小说,它确实有情节超过了作者当时的现实条件,这个情节又有科学上的解释,并且排除了超自然精神现象,这便是科幻小说。这种操作性的定义是最少引起歧意的。
笔者据此也为科学小说下个定义: 一篇小说的核心情节是由科学知识推动,并且绝没有哪怕一处情节超过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现实,它便是科学小说。
另外,汪志将科学小说“又称‘科学’”,这个“后门”也不能留下。笔者在前面曾经严格地讨论过,科幻小说绝不能被视为“科学”。如果它老老实实地在文学田地上生长,它便能够与科学界作朋友,甚至能为科学传播作些贡献。至少能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