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自己定,学生可以不参加统考。不过,这些自主权都规定了基本的门槛,比如报考博士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同等学历。复旦为了招收蔡伟,不仅自己破了格,还让*破了格。除此之外,复旦的研究生院及数名专家教授也都参与到破格录取蔡伟的工作之中。很显然,蔡伟的读博之路是很难被复制的。
那么,能不能把格破得更彻底一些,比如实行无门槛自主招生,完全由教授说了算呢?就人才发现及教育规律而言,这当然是可以的,甚至是应该的。实际上,很多科教发达的国家以及中国的民国时期就曾经这样做过,而且相当成功。然而,如果中国现在实行这样的制度,我却大大地不赞成。为什么?因为权力缺乏监督——在这权钱交易、潜规则盛行、*现象无孔不入的情况下,如果高校的入场券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主观意志及自由裁量,后果是不难想象的。
巧的是,几乎就在复旦不拘一格录蔡伟的同时,*考试中心主任戴家干公开宣称,今后的高考制度将包括学业水平测试和综合评价,以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录方式。但这一改革新动向却遭到了舆论的普遍质疑,因为人们担心此举很可能极大地损害教育公平。
正如“一考定终身”虽然有很多弊病但却是“最不坏”的招生制度一样,研究生招生规定门槛的“拘格”式的录取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为了弥补这种制度的缺陷,在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偶尔对蔡伟式的人才“特事特办”,但目前的教育体制之下绝不能把这种做法制度化并推而广之。
宁要有缺陷的硬规则,不要无制约的软权力。要想告别这样的无奈,首先必须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等公办高校的“所有者缺位”、“教育行政化”等问题彻底解决、管理者及其教授的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高校真正以选才育才为第一追求的时候,我们再考虑如何将“不拘一格”制度化吧。
写作心得
初学者常常会为“从何下笔”而苦恼。的确,如何“切入”确实是一个不太容易的问题——“万事开头难”,写作也是如此。一般来说,新闻评论的第一段都是新闻由头,那么接下来写什么?总的来说,入题应该遵循自然、诱人、效率的原则。所谓“自然”,就是符合一般的思维习惯,也符合下文论述的需要。所谓“诱人”,就是要能引人入胜,让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所谓“效率”,就是要尽快地切入正题,不能说得太多。
具体说来,有几种常用的入题方式:一、介绍新闻事件的背景,将论证建立在这个特殊的背景之上;二、从作者对新闻事件的感受说起,由感性过渡到理性;三、把新闻由头中最有震撼力、最具冲击力的事实或概念抽出来,并由此说开去;四、开门见山,直接进入论证。本文采取的显然是第三种方式,因为“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与“名牌大学的博士头衔”之间的反差确实非常大,这是新闻由头的关键要素,也是本文论题的出发点。当然,上述四种入题方式,都只是理论上的思路。在写作实践中,还需要作者灵活把握。
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都把此文推上了首页,总访问量达到20多万。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策划“茶水发炎”与“职业道德”无关
杭州一家媒体的记者曾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有炎症,从而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的“茶水发炎”事件。2007年4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对媒体提出了批评,称此行为有悖记者职业道德。因为经过质控检验,医院的茶水检查过程没问题。专家解释说,医疗机构的检验是针对比较有特有指向的检验品来测试,有一些只通过设备本身进行的检测。如果是设计为对尿液进行检验的仪器,而放进去的是茶水,这个仪器并没有首先鉴定是不是尿液的程序,它就会直接把样本作为尿液来化验。提供的监测样品里面,只要有一些物质和尿液中可能检出的物质有相似情况,仪器就会诊断出来,如白细胞、红细胞、胆红素这些物质都是由机器来自动识别的。(据2007年4月11日新华网)?
我相信,卫生部对“茶水发炎”的说法是负责任的,专家从专业角度进行的解释也是可以接受的。但发言人最后对媒体的批评却让人难以苟同。我认为,说策划茶水送检的媒体违背职业道德,未免言重了。
是否违背职业道德,有一个前提性的标准,那就是看是否“故意”。如果明知自己的行为违反道德要求或某种规定还要去做,比如搞有偿新闻、借新闻讹诈;或者事先已经知道可能的结果却还有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