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第1/4 页)
控制飞行,但是载人非常耗能量,只能维持十几分钟。
看到这只机关大雕,我想即使我们这次不能从谜宫进入草庐中心,我们也可以多制作几只这样的大雕,利用它们把我们从空中带进去的。
进了谜宫后,除了在入口处遭遇的那一只机关兽外我们没有再碰到别的机关兽就到达了那个重合地点。这是一株大榆树,枝叶婆娑,树下是一块平放着的长石头,我们便坐在石头上等场景转换。我们都没有注意到,头顶的一些树叶在极其缓慢地改变着角度。
坐等场景转换的空白时间里我们讨论着这个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的一生。其实他还可以被称为科学家的,因为他制作的机关兽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创举,使得当时西蜀的交通运输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没有站在公正的立场来写这三国之间的争霸战,而对蜀国有所偏向,把诸葛亮作为一个神话来写的。其实诸葛也并非完人,不管在书中如何美化他,但大的事实是改变不了的,被千古传诵的《隆中对》就暴露了他在军事战略上的失策。在《隆中对》中他提出了争天下二步走的计划,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一代伟人毛泽东评点说:“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这也是毛泽东惯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而诸葛亮本身也有人性上的弱点,一是太谨小慎微,比如在四出祁山时机大好时被刘禅召回,其实他根本就可以不必回去,但因怕流言和誉论影响而错失了良机。二是优柔寡断,北伐时拒绝了魏延提出的亲带精兵五千奇袭长安;诸葛亮领主力出斜谷;一举而定咸阳以西争长安、占关中的正确建议。又如刘备在关羽死后御驾亲征为关羽报仇,诸葛亮明知是不智之举,但却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使刘备大败而死于白帝城。三是太过自负,听不进别人意见,不顾天道,逆天而行,在一出和六出祁山之时,太史谯周都以天象不顺而进行劝慰,而诸葛亮却听不进去:“天道之理;变易不常;岂可拘执也?”执意出兵,六次出兵,六次都无功而返,最后还陪上了性命。
这时候我们头顶上的树叶完成了它们的移动,如果从树顶往下看的话,就可以看到一些叶子伸展角度十分奇怪,一般树的叶子都是正面朝上背面朝下,而这些叶子却是背面朝上正面朝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图案,这个图案瞬间亮起了微微的白色光芒,这些光芒迅速向下扩散,把在树下的几个人笼罩了……
当光芒散尽之后,树下的人全都不见了,树的叶子也迅速恢复了原样。
当我清醒过来时,发现自己正处在一间小屋内,茅草的顶,木板的墙,泥土地面。小屋里很空,除了地上一个旧旧的蒲团之外什么也没有。刚才我们正在聊天时突然一些白光将我们笼罩住什么也看不见,等到能看到东西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到了这里,玫瑰她们呢?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的遭遇呢?
这个小屋如果有什么秘密的话那就是地上的这个蒲团了。我走到蒲团的旁边蹲下去仔细查看,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蒲团,是用玉米皮编织而成的,而且是没有经过加工的玉米皮,呈现着原色。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我伸手把蒲团提了起来,蒲团下面是一个法阵,我把蒲团一提起,法阵立刻就发动了,一些白色的光芒从法阵的线条上穿射出来,形成一个虚幻的光柱,一个长衫男人的身影在光柱中央渐渐成形,这人大约四十到五十岁之间,穿着古代的长衫,戴着长方体一样的帽子,这是一种现代的三维成像技术,原来在古代也早就可以做到了。
“为什么要到这里来?”虚拟人物影像说话了,看来这个人就是诸葛亮了。
为什么?当然是为了找宝了,但是却不能这样回答。见啥人说啥话我还是懂的。那就顺着他的心思了。等等,那刘备见诸葛的时候都说了什么话呢?好象之前先给他留了一封书信,具体内容记不清了,大致就是什么我是汉室宗亲,眼看天下大乱,生灵涂炭,想平定乱世,先生有济世之才,前来讨教之类的。现在我是用不上了,但是适当地吹捧一下他却是不会错的,也就是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略一思索我道:“小人仰慕先生才华已久,这次来是想一睹先生丰采,另外小人在一些关于精神异能的问题上弄不明白,也想请先生指点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