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页)
对此没有认真思考。相反,他越来越自信。在异议者眼里,这种自信经常被折射成“狂妄”与“傲慢”。与马胜利同时代的一名企业家说,他总是盛气凌人的样子,谁都瞧不起。他的确不屑于和同时代的许多企业家作比,即使事业由膨胀到衰败,仍毫不掩饰。
年底,经济日报刊登了《一个青年个体户的歌》:
在微妙的冷眼中,
我昂然地走着。
这路似乎并不险峻,
却需要超乎寻常的胆略。
我没有自哀自怜,
反倒可怜那冷眼里的落寞。
因为那冷眼背后常是生活的虚妄,
而我却是实实在在地活着。
象许多自怨“生不逢时”的人一样,
我也曾经“待业”,
眼瞅天花板发出深长的叹息,
百无聊赖而后逍遥自乐。
在痛苦的沉思中,
我终于听到时代浪潮的惊喝:
生活,决不能等待,
生活,必须振作!
一架银光闪烁的洗衣机,
奏响了全新的人生交响乐。
束束“雪花”缭绕着清幽的芬芳,
将滴滴汗水溶进时代的脉搏。
我的付出是微薄的,
但我在畅饮创造的快乐。
春天,同样欢迎巨树和小草奉献的绿,
尽管巨树擎天,小草一叶。
歌词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也遭致了部分人的攻击。不管怎样,中国安然地度过了改革开放的第六年——“市场繁荣兴旺,物价基本稳定,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对外开放出现新的局面(1983年年鉴)”。
年度延伸人物:创业英雄 “马大侠”
马云的光环很多:全球最大的企业电子商务网站阿里巴巴的创始人、CCTV2004年度十大经济人物。马云的光环很大“全球青年领袖”,“亚洲最具权力的25 名商人”。而2007年年底马云旗下的阿里巴巴上市,一举诞生了中国最高市值的互联网公司,与Google的融资额几乎不相上下。
商业荣誉头衔,来自于马云成功驰骋十余年的“网络江湖”。心中有着很深的武侠情节的他,把做生意看成是在江湖上行走,自己则是提剑行走江湖的大侠。坐落在杭州的阿里巴巴总部,如同金庸小说的现实翻版:会议室被称作“光明顶”,核心项目研究组被称作“达摩院”。几乎每个阿里巴巴和淘宝网的员工都有一个武侠名,也许刚进总部的大门,听到的就是有人叫任盈盈去复印。
一个在创业者心目中成为大侠的人,只能是因为他的成功感染了别人。今天,被众人看见站在财富与声望顶峰的马大侠,也是一路坎坷走来,经历三次创业才真正起步。。 最好的txt下载网
1983:沉默中的崛起者(10)
刚过而立之年,马云放弃了别人眼中的美好职业:大学教师,正式下海做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开张第一个月,翻译社收入700元,但房租就2000元。大家恍然不知所措的时候,马云一个人背着个大麻袋去义乌,卖小礼品,卖鲜花,卖书,卖衣服,卖手电筒,用这些买卖的收入弥补翻译社入不敷出的艰难状况。
在激情与坚持的努力下,海博翻译社在成立三年之后终于开始了首次盈利,第四年达到收支基本平衡。到如今,海博是杭州最大的翻译社。不过,翻译社并没有让当时的马云赚到多少钱。据他回忆,从经营翻译社中得到的最大财富是商业感悟,“经营翻译社的过程,让我明白成功者至少需要兼备两种品质:一是,大胆执着的性格;二是,对市场的敏锐嗅觉。”
同样是1995年,马云接触网络。当他在美国发现互联网上所显示的中国企业数据是空白时,他感觉到一个巨大的空白市场悄然站在面前。于是,他倒腾起一个崭新的项目——中国黄页,美国的朋友负责技术,他负责开拓中国市场。
马云开始了一段被人认为是“骗子”的生意和生活,不断尝试着说服从没见过互联网的老板掏钱做网页。即使是他们成功做好第一个订单:杭州的望湖宾馆后,也没办法说服对方,让对方相信照片上看到的宾馆网站就是马云他们做的。迫不得已,马云把美国朋友的电话给他们,让他们查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儿。一直到宣传效果出来,马云和他的中国黄页才开始被人相信: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外国代表们在来中国之前专门上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