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页)
调整生产,减少产量就是供给缺乏弹性,反之则是供给富有弹性。一般说来,一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而供给富有弹性,企业就可以在税收增加之后通过涨价把税收转嫁给消费者。
白酒业的需求与供给弹性如何呢?白酒的需求是缺乏弹性的。一来有相当一部分人养成了逢饭必酒的习惯,无论价格再高,总要喝二两才舒服。二来社交中大量用酒,这些酒由机关或公司出钱,喝酒的人对价格没什么概念。白酒的供给在短期内还是缺乏弹性的,但时间长一点,企业仍可以根据需求来调整生产。如此看来,白酒企业的确可以通过涨价把大部分税收转嫁给消费者。
当然,白酒是否涨价还取决于市场的竞争状况。对于不同的白酒,市场竞争情况并不一样。高档白酒具有品牌优势带来的垄断地位,因此,尽管也有竞争,但并不激烈。一般白酒没有垄断地位,竞争就相当激烈。尤其现在白酒市场供过于求,更使竞争白热化。这种市场状况就决定了高档白酒可以涨价,而一般白酒难以涨价。从媒体报道看,涨价积极的也是这些高档白酒的生产厂家。
白酒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无论税收增加与否,涨价还是降价,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经营对策,我们无可厚非。对于白酒行业的暴利,政府可以用税收调节。一是对利润部分实行累进所得税。二是引导企业把利润转化为投资,尤其是投资于非白酒行业,拉动经济。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都是我们无可奈何的事。白酒要涨价也属于这类事,我们再说什么也没用,还是由它去吧!对企业管得太多,不是市场经济的做法。
“绿坝”为什么不受欢迎
工信部为了保护青少年不受网络污染设计了“绿坝”软件,并计划强制安装于每一台国产电脑,但遭到了绝大多数网民的反对。一件动机良好,且耗资几千万元的事情,为什么落得如此下场?
如此众多的网民不买这份好心的原因,在于它违背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在消费领域,“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消费者主权的原则。消费者主权就是要给消费者以自由选择的权利。愿意消费什么,不消费什么应该完全由消费者作出自主决策。在上网问题上,体现为从网上寻找什么信息,这完全是消费者的自由。用一个软件来为消费者作出选择,这就违背了消费者的自由,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干预消费者自由的做法,无论其动机多良好,都会引起消费者的反对。就像家长为学生选择专业,违背了学生本人的意愿,学生能不反对吗?
家长为学生选专业背后的潜意识是我为你好,我比你高明。政府为电脑设计“绿坝”软件也是出于同样的潜意识。但政府真的比网民高明吗?我看未见得。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引进了苏联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关部门在审查时删去了其中一个女兵洗澡的场面。这个场面是为了展示人性之美,指责战争之违背人性的,删去之后电影的这种意义就削弱了,而且破坏了整部电影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一把拙劣的剪刀破坏了一部电影的完美,当时就遭到许多有识人士的反对。如今过去了二十多年,我们所做的事情却与过去一样。“绿坝”就是那把剪电影的剪刀。在消费问题上,政府千万别以为自己比消费者高明。消费者是理性的,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需要别人为他做选择。不同的消费者欲望不同,需求也不同。消费者的欲望千差万别,绝没有任何一个“上帝”可以为他们作出决策。“绿坝”当然也不能成为保护消费者的“上帝”。
诚然,我们不否认网上也有大量垃圾信息,有一些不利于青少年成长的黄色与暴力内容。防止这些内容毒害的方式是引导而不是用“绿坝”去强制。首先是要加强对网站的监管,防止它们发布、传播不良信息,不堵住洪水,再好的“绿坝”又有什么用呢?其次,是要对网民进行引导,让他们自觉地不选择不良信息。尤其是让家长、学校和老师承担起引导青少年的责任。大家都有了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绿坝”。最后,我们应该把钱用在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信息上,而不是把钱用于筑“坝”上。正确的信息打败不良信息的关键还在于正确信息的受欢迎程度,不在于用什么强制手段。网络这个阵地,正确的信息不去占领,不良信息就会乘虚而入。我们的许多正确信息还是太教条、太呆板,缺乏对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吸引力。
“绿坝”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技术上不成熟。删去了不良信息,但往往也删去了许多网民需要的信息。这种“宁可错删一千正确信息,也不放过一个不良信息”的做法,花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