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的十一月,这一天,项羽起的比以往要早一些,他穿戴整齐,首先来到宋义营帐朝拜上将军。
宋义看都没看他一眼,他对这小魔王早已厌烦得不得了,就像当初他叔叔项梁厌烦自己一样。
项羽也不多说什么,只是迅速地抽出亮闪闪的宝剑,往宋义脖子上一抹,“刺啦”,宋义来不及喊叫,血喷如注,人头落地,头颅上一双眼睛睁得很大,卿子冠军这一刻死不瞑目!
年轻的项羽要用手上寒光闪闪的宝剑告诉宋老头,他才是这个时代真正的王者,没有人可以阻挡他走向权力的巅峰。
项羽提着宋义的头颅,出了营帐,将头颅高高举起号令全军,喝道:“宋义勾结齐国谋反,楚怀王暗中叫我取他性命!”齐国和楚怀王不知不觉做了替罪羊!
所有将士一听,大部分是很高兴的,也有害怕的,少数服从多数,大家说道:楚国,是将军家立的,叛乱理应由将军来诛除。
众人顺水推舟地推举项羽为代大将军。楚军一面派人将出使齐国的宋义儿子宋襄干掉,所谓除根务尽,一向是项羽的做法。一面归报楚怀王。
楚怀王很无奈,被迫封项羽为上将军。
项羽全权掌控了楚军,楚怀王再也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智慧了。真正的王者就要崛起,这位秦末最勇猛的男人,终于坐上了他该坐的位子,迎接人生第一次巨大的挑战。
谁也不知道将来的路怎么走?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地向前走。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而打败秦军,是项羽唯一的路。
项羽与刘邦,兵分两路,却殊途同归,两人将在不同的时空给予不可一世的秦王朝最后的一击,让这个残暴的帝国最终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第25章:巨鹿之战
项羽斩了宋义,不管是一时冲动还是预谋已久,已经是木已成舟,既成事实。他坐上了一军统帅的宝座。统帅,拥有巨大的权力,也担负着巨大的责任。
他要么带领这支军队取得胜利,要么带领这支军队走向灭亡。
不成功,便成鬼。
这个时候,他才二十六岁。二十六岁便成了一军的统帅,而且面对的是强大的秦王朝。
自古及今,年龄永远不是成功的门槛。
项羽让人怀念,绝不仅仅是因为他只有勇气。
现在,他所率领的军队,只有五万人,而盘踞在巨鹿邯郸一带的秦军有近五十万(王离三十万,一说十万,章邯二十万)人。也就是说,要解巨鹿之围,必须打垮王离的三十万围城部队,同时钳制住章邯在邯郸的二十万部队。
可能吗?
完全有可能,我们先列出部分秦汉以前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柏举之战: 3万(吴,孙武、伍子胥指挥)——20万(楚),结果千里破楚。
伊阙之战: 12万(秦,白起指挥)——24万(韩魏) 全歼
看出来了吧,人数少不一定会输,赢了就意味着名垂青史,高风险意味着高回报,就看有没有这个胆量了。带兵打仗,不是比人多人少,而是比军队素质,而军队的素质首先就决定于统帅的素质。
楚军统帅项羽的军事素质那是没话说的,他的悲剧不在于军事上的失败,而在于政治上的无能。
公元前207年12月,天气已经相当的寒冷,巨鹿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项羽率军到达了巨鹿县南的漳水。
项羽在救赵之前,听从幕僚的建议,派出英布、蒲将军带领二万人马先行渡过漳水,英布军与秦军发生小规模战役,截断了王离的粮道。
此时此刻,项羽异乎寻常地冷静,他并未马上出战,而是在范增的建议下,派人催动诸侯出兵试探秦军虚实。张敖、田都、藏荼、韩成等人自然不敢回绝项羽的要求,不得已之下,与秦军小战,却都败北,诸侯更加畏战不前。
秦军的强大可想而知。
项羽虽然年轻,但也知道这一仗非同小可,他输不起,楚国更输不起,现在指望与所有诸侯共同出击秦军,也指望不上了。唯一能靠的只有自己。是进是退,项羽内心也在挣扎,在犹豫。
兵力太悬殊了,面对十倍之敌,任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难道要退却么,难道任凭赵国被秦军攻破,暂时的退却就能保得住楚国的将来么?
可我项羽的人生字典里,唯一没有的就是退却。可是要战,应该如何战?我也不能白白送了楚军数万将士的性命。江东父老还指望着我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