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第1/4 页)
可以说。《晨报副刊》实际成为新文化的一处宣传阵地。
他和周氏兄弟的关系都不错,对鲁讯尤为敬重,把鲁讯当成自己的导师。
当然,他后来和鲁讯决裂了,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林子轩的那篇《中国的礼仪在哪里?》就是孙福园刊发的。作为对陈独绣等人的反击。
文学研究会的大部分成员赞成泰戈尔访华,中国不少新文学作家都受到泰戈尔诗歌的影响,不少青年人也欢迎泰戈尔的到来,只有受到陈独绣影响的青年才会反对泰戈尔。
所以,北平的很多文学刊物都不会刊登陈独绣等人的文章。
陈独绣的文章大多刊载在上海的报刊上,而且是非文学的报刊。
泰戈尔到中国访问算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既是媒体追逐的中心,也是文坛议论的焦点,周作仁和孙伏园也在谈论这件事。
他们赞成林子轩在文章中的说法。
泰戈尔不是洪水猛兽,也没有拿着洋枪利炮,只是讲几句东方文化,批判西方文化,难道就能导致中国亡国么?
那些人太小题大做了,把中国文化界内部科学和玄学的争论强加在泰戈尔的头上,是对泰戈尔的误读。
然而,自从泰戈尔来到北平,陈独绣加大了批判泰戈尔的力度。
他在《泰戈尔与金钱主义》一文中又借“北京有人说他”的话,上纲上线批判泰戈尔“是一个政客,不是诗人”。
“泰戈尔的和平运动,只是劝一切被压迫的民族像自己一样向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地忍耐、服从、牺牲,简直是为帝国主义做说客。”
其实,泰戈尔一直致力于印度的独立,并为此做出极大的贡献,他是一个爱国者。
不能因为泰戈尔在西方社会受到推崇,拿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奖金,就非要说泰戈尔被西方收买成为了“帝国主义的说客”。
这么说显然有失公允。
在谈论中,林子轩注意到周作仁家中明显的日式风格,或许家中的女主人是日本人的缘故,周作仁似乎更为习惯日本的生活方式,他在日本生活了五年时间。
他穿着和服,坐在地板上,喝着茶,声音不高,说着北平文坛的故事,一派名士风范。
这一年,周作仁三十九岁。
谁也不曾想到,二十年后,他会被当成文化汉奸关押坐牢,被判10年有期徒刑。
人生的起伏转折大抵如此,一步走错,便是一生抹不去的污点。(未完待续。)
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也一个都不宽恕
1924年4月27日,林子轩前去拜访鲁讯。
之所以选择这一天,是因为这天是周日,鲁讯在教育部任职,每周只有一天休息。
这种七天休息一天的制度是从西方传入的,在中国古代官员一般十天休息一天。
1882年,福州船政学堂实行星期天放假,目的是为了照顾洋教习的生活习惯。
1906年,清政府中央各部已相继实行星期日公休制度,到了1911年,七天一休已经成为了政府部门的惯例。
林子轩给鲁讯带了一点上海特产,不值什么钱,主要是个心意。
他本来想把自己写的书送给鲁讯的,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一来有显摆的嫌疑,二来这些书是他抄的,没必要拿到真正的文学家面前,在西方社会刷刷存在感就足够了。
鲁讯是浙江绍兴人,说起来大家都是南方人,在生活习惯上差别不大。
说实话,或许是因为后世的影响,在林子轩心目中鲁讯就是那种逮谁骂谁的斗士形象,前来拜访的时候他心里颇为忐忑。
在民国时期的文坛,没被鲁讯骂过的文人屈指可数。
郭沫偌说过一句话:“当然,鲁讯除了自己,什么人不骂。”
鲁讯和胡拾不同,胡拾给人的感觉是较为谦和的人,就算对你有意见,也会放在心里,只有极为气愤的时候才会出言指责,而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此时鲁讯已经四十三岁了,和后世照片上的形象基本吻合。
林子轩是以学生的身份前来拜访,在后世他学过鲁讯的文章,说是学生并不为过。这也是基本的礼仪。
鲁讯在书房和林子轩聊了将近一个小时,大多数话题都是围绕新文学展开。
他对上海文坛的现状较为感兴趣,批评了一下鸳鸯蝴蝶派的旧文学,希望林子轩能多写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