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部分(第2/4 页)
,但他们就其根本而言,确实算得上是“半成品”。不过,他们这些所谓的“半成品”,却是寄托了李晟对于后世海战主力舰的理解,那些根本就不算是这个时代的东西:装甲舰体、后装速射炮、开花弹、锥柱型弹体、线膛技术、可旋转主炮基座、装甲防护带等等,这些本是在后世一千年七百年以后才出现的技术,眼下却因为李晟存在的缘故而出现在了这三国的海战场。
当然,这些出现都是打了很大的折扣的:首先,装甲舰体,并不是浑然一体的战舰之身,而是运用了现在能够达到的连环船技术将五艘万石的战舰联接铸造在一起,并以外挂式铁甲片,作为装甲而成,比之后世的战舰,根本就连所谓铁皮木肋也说不上,只能算是一个纯粹的粗制滥造品,由于战舰本身的不协调性和流线性的不足,可想而知的是这样的舰体,在航速上究竟会有怎样的不足了;其次的后装速射炮,用的却是转轮手枪的构思——从一开始李晟那边就是把这个当成一种超大号的转轮手枪来研制的。
尽管在研制的过程中因为考虑到大炮作战的实际需要而增加了许多属于大炮的专用技术,如:大炮的仰角调整技术等,但就这种大炮本身的原理而言,它却实实在在的是一种转轮手枪一流的东西。而且这根本就还是一些属于验证型大炮。由于眼下的技术很多都无法达到李晟最初的要求,因此在寻求了多方考虑之后,而形成的这种火炮,根本就没有一点火炮的研制。它根本就没有火炮的威猛,反而现实李晟后世所见的吊车一般。事实上,这也确实是一台吊车,只是它吊得不是其他,而是那长长深处来的炮管而已。在用了最好的精钢来铸造炮管的情况下,李晟眼下的这么后装速射炮的炮管已是原来一般火炮炮管的两倍,对于如此之长炮管,再用人力去调整它的仰俯角度射界显然是一件不合适的事情,所以李晟给它们加上了吊床机关,利用滑轮机关来节省人力的消耗。
很显然,这是现在所能实现当初要求的最完美设计了。只是这样的设计所带来功能实现的弊病却是大炮本身重量的增加,至于其他的一些功能诸如制退钢轨的铺设,圆形女墙的防护,以及可旋转基座的搭建等等,和这门大炮的情况一样都是为了实现功能而不得不增加了大炮的重量,确切的说是增加了炮塔的重量。尽管他们都受到了李晟另外一个提示的影响,使用了并联式火炮构造,但整个炮塔重量还是达到了三千石之重。即使以李晟眼下所运用的大型连环船舰体而言,如此的重量还是大大的限制了这种炮塔的布置。以至于在眼下的“天神级”战舰之上,李晟方面也只布置了前二后一三个四联装炮塔和一定数量的侧炮而已。
单从火炮的数量来说,“天神级”的火炮不过是十二门新炮,二十门侧装炮的规模,但因为那十二门新炮的存在,“天神级”战舰的战力却是在任何一艘普通战舰之上。尽管由于战舰船体本身的原因,以及吃水过深的影响,使得战舰的速度不是太快,但十八桅二十四帆的存在和两个装甲水轮的推进,却也让这样的战舰具有了一定的机动能力,即便这种机动能力只有一般重战舰的水平,但相较于天神级那庞大的体积来说,怎么也是不错的了。
“盘古”、“女娲”、“伏羲”,这就是这三艘战舰的名号。作为唯一能够在七里之外就直接攻击到对方,并且攻击间隙只有一般战舰一半的战舰来说,他们也确实能够担待的上这样的名号。它们是李晟当初所言之“火力、装甲、机动”综合考虑的产物,算得上是一款相当“现代”化的战舰了。当然,这样的战舰造价也是不菲,虽然只是“半成品”,但其造价却已经和十艘万石级战舰相当了。本来它们只是在海参威以北的附近海面做测试的,并不在北洋舰队的正规战斗序列之中,但眼下的这场保卫海参威军港的战斗,却不得不让他们也参与其中。毕竟,这艘战舰包含了太多的机密,也验证了太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单独以这三艘军舰本身的能力,却是没有办法在逆风的情况下从北方的海参威航行到南方的广州。与其让他在船台上被俘获,倒不如物尽其用的让它加入到战斗中去呢。
皮之不存,毛焉能附?
一统 第十六章 海上大战(下)
第十六章海上大战(下)
尖锐的呼啸声总在那沉闷的炮鸣之后迅速的响起,而炮弹的陨落却是在呼啸之声传来之前便已经在海上,在船上爆发开来,惊起了那漫天的水柱和滚滚而起的硝烟。进攻的一方是迎着这不断落下的炮弹而去的,而这不断落下的炮弹却是没有一时半会的停止。
“告诉我他们到底有多少炮?这种威力强大,射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