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4/4 页)
承包工程,在镇党委和父老乡亲们的召唤下,怀着带领乡亲们走富裕路的愿望回到了村里,当上了支部书记。他自投资金9万元,把原乡政府闲置的部分办公室修缮一新,又带领群众除杂草、清垃圾、平场院,建起了党员活动室、科技培训、快报阅览、文化活动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领头人。
如今两个人各自成了本岗位的负责人,工作中的接触和交往更为频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可以说是珠连璧合,相得益彰。
“有人反映你们拉钢轨时把村里的路面划坏了,我刚才来时看了一下,是挺严重。”赵三平说明自己的来意。
“你说咋办我就咋办,认打认罚。”赵军自知理亏。
“我最怕的就是你这一套。”赵三平无奈地笑着。
“做错了嘛,哪能不承认。”赵军心里有数,因为这已不是第一次了。
我一问才知,原来由于钢轨较长,汽车拉运时拖到地上,划坏柏油路面,村民们有反映。
赵军也想了很多办法,可效果不明显。
“言归正传,你们真得想点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总这样真不行。一次、二次我可以帮你解决,次数多了我也不好跟大伙交待。”赵三平表情严肃地看着赵军。
赵军从心里感激赵三平,他就像一个大哥一样时时处处护着他,帮着他,这种感情不是一个“谢”字可以表达的。
赵军告诉我,福生庄工区能始终保持安全生产无事故,除了职工们执行规章不走样、高标准严要求外,和周边的福生庄车站、警务室等这些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密切配合是分不开的。
独木难成林。在福生庄工区60年安全生产无事故的历史丰碑上应记下这一笔。
凡是在福生庄工区生活、工作过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忘不掉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这里的乡音乡情。
60年来,从福生庄工区输送出去的人才骨干就有60多人,有的成了段级领导,有的成了车间骨干,有的成了其它行业的精英。工作岗位变了,工作性质变了,但已深入骨髓的福生庄精神没有变。
所有曾在福生庄工区工作的工长、领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