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第1/4 页)
�
何六自个儿单独来见周中,想问问周中知道他亲生爷爷是谁。
周中摇头,“我只是在一张画像看过那人,跟你长的极其相似。”
何六有些失望,他倒不是求着他亲爷爷家是如何富贵,只是想着树有根,水有源,他们家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姓甚名啥。不能连自个儿都不自个儿的出生来历吧。且自从知晓何老头不是亲爹,何二郞一下子老了十岁,人都没甚精气神,除了埋头干活,整日活都没几句。何六心下发慌,怕他爹如次下去会撑不住,早早地走了。就想着能找到亲爷爷亲奶奶,让他爹有个依靠,有个支撑。
周中在见过何六当天夜里,想起在那里曾见过何六,早托商队捎了一封信给苏家,至于何六的爹是不是苏家的儿子,这得待苏家来人方知。这事周中原不想告诉何六,可看他一片孝心,略略地透露了几句,“我已托人捎了信去,至于你们家是否是那边的亲人,须等那边来人。你且在城里等候,别离了此处,这个月必有消息传来。”
周中带着一家人上京去,何六天天往周家这边跑,就怕错过了消息。又不敢给爹娘直说,怕不是真的反让爹娘伤心,故他一直憋在心里不曾往外透露半字。
何六也不白跑,每每过来总是带些东西兜售,一些针线或小饰物。这天,他刚刚把手中的东西兜售一空,往周家门边一站,随便歇歇脚。一人骑着马飞奔而来,停在周家门口。
何六心倏地紧张起来,看着那人,嘴张张合合,才哑着声问:“你们可是收到周老爷的信而来?是不是找家丢失的儿子?”
来人正是苏家大管家,看着一个人拦在门口,嘴里又念叨什么丢失的儿子。满面的警惕看着何六,不想就一眼,要不是大管家经的事多了,险些叫了出来,此人跟他们家老太爷年轻时一个模样,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
周中是从苏家的来信才知道后来的事,何二郞正是苏家的亲生儿子,被苏家旁枝换走的那个孩子。苏家听了何二郞受的苦,那能容何老头何婆子一家子好好的过活。苏家可不是周中那种怜惜人命的人,给何家扣了一个拐子的名头,一家子俱给发配到盐井做苦力,日日让他们在井下挖盐又不让他们死,要他们生不如死,死不能。
虽然知道古代权贵人家不把人命当会事,看到信后,周中还是毛骨悚然。盐场的事,他听人说过,那里的鞭子与别处再不同,因是在盐井,连鞭子都沾着不少盐,伤口沾着盐,那怎是一个痛字了得。
只是没想到,周中很快就会见识到官场上的手段,比这有过而无不及。
第五十章
到京后; 周中先去翰林院报了到,然后带着两个儿子在通往通州的靠近京城的这段路找了一处小庄子买了下来; 统共二十来亩的地,上面建了一个小庄子。就这么一个巴掌大的小庄子,险些掏空周家的家底。不过好歹是自己的窝; 有了一处栖生之地,周中松了口气,又让儿子去买了两头毛驴回来; 马车是养不起; 毛驴倒还可以养养。一头他骑着去翰林院; 一头留在家里使唤。
至于周秀周举两兄弟; 如今周家在京除这个二十来亩的庄子,别无所有。于是周中他们俩种种地,毕有二十来亩的地; 不能白空着。偏周举当惯了铺子里的掌柜,又想着如今他好歹是翰林家的爷们,怎么能再做种田的活; 岂不是丢了周中的脸。等周举结结巴巴地说完这一番话; 周中闷声不吭; 带头扛了锄头去种地。有了这一出,周家人原是干惯农活的人; 只是歇了三年; 再拾起来也容易。有了周中的另类心思,小庄子被打理的仅仅有条; 有树有花有麦子有荷塘有菜,整个田园风光,即便招待客人也不逊色。
由于银钱的问题,之前想着给敏姐儿买丫头的事给作罢了。好在旺旺给下了死令,只要敏姐儿出屋子,走那跟那。邵氏还笑着打趣说以后敏姐儿出嫁,也把旺旺做嫁妆陪了过去。
周家在京的日子安稳下来,周中也熟悉了翰林院的日子,因着他年纪大,一般人也不爱找他打杂。他只要没事看看史书,再写写文章,日子过的着实清闲,闲得他都觉得自己浑身起了毛,找了本大周舆图出来,琢磨着那个地方他能外放任职。
不想在他不知道的时候,因他朝中出现一次小震动。周中明明是二甲享受的却是一甲的待遇,别的不是在六部任着小官或是出京外放,或是庶吉士。就因一个年老,他享受了榜眼探花同样的待遇。即便有人心中不服,看在他年老当不了几年差的份上多有忍让,那想到景仁帝会突然想要周中当皇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