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页)
里曼:你快乐吗?
妇人:是的。
弗里曼:你记得你来这里时很沮丧吗?
妇人:我记得,我很难过。
弗里曼:那是什么感觉?
妇人:我不知道,我已经忘记了。那应该不重要吧!
弗里曼宣称手术效果非凡:“她的判断与理解能力不仅未见衰退,而且更能享受外界事物带来的乐趣了。”后续一个半月内,两人再度为5位病人施行了手术,且发现这些病人手术前后的状况相似:手术前,焦虑、恐惧、失眠、神经紧张;手术后,完全摆脱了焦虑的困扰。
然而负面的案例接踵而至,包括情绪失控、死亡、血管爆裂、刀片留在脑内、术后感染、复发、大小便失禁,等等。莫尼斯提到一名妇女手术后第4天,开始口出秽言,高声唱歌。有些病人心智退化,像小孩一样紧抓着布娃娃,非常顺从。弗里曼写道:“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的病人,都会变成良民。”这种说法让人心寒。但我们今天让病人服用的精神类药物不也如出一辙吗?
这项手术涉及许多重要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会不会使病人丧失生命的活力?多数病人手术后心智并未退化,也未口出秽言,即使有这种情况,也只是短期现象。但有些状况可能并非短期内就能显现出来。许多病人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术后,变得比较沉静、漠然,这种变化相当微妙,感觉好像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徒有其形,但缺乏个性、感情等细微特征。
变得比较沉静、漠然倒还说得过去,毕竟火若烧得太旺,可能会烧伤自己。有位动过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的医生,还能够正常给病人看病。另有一(W/U)位病人则事业兴隆,还能驾驶飞机。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之所以重要,并不在于手术的方式与过程,而是它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医疗伦理问题。
病人在同意接受手术前,是否获得了充分信息?原本的大脑功能有缺陷,却以移除其他功能作为治疗方式,这样合乎伦理吗?手术伤害了健全的人体组织,医生对此有什么解释?人脑是否神圣不可侵犯?外科医生是否掌握着病人的生杀大权?尽管这项手术有摧毁人的灵性和活力之虞,但它却促使我们反思一些关键的问题。这种治疗方式涉及的问题如此复杂,我们需要衡量如何取舍。
媒体并不了解其中的复杂纠葛,而当得知新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之后,便大力鼓吹。1948年《纽约时报》刊出了以下报导:
外科手术:精神疾病的新疗法
据报导,其他治疗重度精神病人的方式皆不见效,而在接受新研发的脑部手术后,65%的病人的病情获得了显著改善。唯有若干权威的神经学家深表怀疑。
1941年《哈泼斯杂志》(Harper’s)将这项手术誉为划时代的技术,《星期六晚邮报》(Saturday Evening Post)也对此赞誉有加。随后还有病人现身说法,这些证词半是广告推销,半是冥思玄想,和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1945年,一位署名丹奈克的病人投稿《皇冠季刊》(Coronet Magazine),题目为“精神外科手术治好了我的病”,他自述在接受前脑叶白质切除手术前很无助,想自杀,觉得生活了无意义,手术后则像是从“可怕的心牢中释放了出来”。丹奈克重拾自信,从事汽车修理工作,据说还小有成就。他在文中写道:“我没有其他意图……我只想帮助和我有同样问题的读者,若你有朋友也饱受折磨,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他鼓励与信心。”
药物的精确性只是神话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为何招致日后洗刷不掉的恶名?手术的负面影响极其明显,其术后的发病比率有时高达近30%。而在美国大力推行此项手术的弗里曼,做法也相当粗率,手术历时不过10分钟,他既不消毒手术工具,也不帮病人覆盖遮布,只管扯下脑部神经束。弗里曼完全不筛选病人,只管动手术,这就好比现代的精神病医生,不论来者何人一概给开最新的抗抑郁药物。弗里曼尽管看似相当关心这些病人,每年还会写圣诞节卡片给他们,开车前去探访,关心病人的进展。但他的许多不当做法让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留下了难以抹灭的恶名。
尽管手术成效不佳,但不可否认这项手术确实帮助了许多人。美国国会于20世纪70年代成立委员会调查精神外科手术,原本打算立法予以禁止。但调查结果却发现,精神外科手术不仅合法,而且“对若干精神疾病的治疗或症状的缓解,具有重要的医疗价值”,这完全出乎委员会的预料。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