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页)
开水开始的,满屋子每个人都得叫老师,你叫过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跟你们比,我们60年代的跟中国文化又近得多。正如你身上体现的这种,你们会突然发现,自己身上太缺中国的东西,这还不光是他们说的你关不关注中国现实的问题。
许知远:缺啊。其实年纪大一点,就会有奇怪的需要,比如我会附庸风雅地听一些中国古典音乐,去看古文。比如说《古文观止》里有很多精练、简洁的语言,是我喜欢的;读《史记》,楚霸王、垓下之战,心里就会产生一种亲近感,是被唤醒的一种压抑。我也不能说中国文化一定比西方文化对我更亲,爱默生,还有20世纪初那些美国作家,是我青春成长的一部分。我想可能人的一生需要各种各样的养料,只不过长期以来中国文化这块养料被废弃了。林语堂的《中国传奇》,把中国古代的一些短篇小说、民间传奇用英文写出来,再翻译成现代汉语,有一种离奇的感觉,特别好看!你就觉得像是在读爱伦·坡的小说一样。但这一块我全都不知道,是林语堂给了我们一个现代的诠释,然后我就意识到这一块可能是我未来成长,特别是这个国家的成长一个非常重要的精神力量来源,一个智力上和情感上的储备。因为现在国家不太为未来储备智力和情感嘛,这个东西对我来说是一个长期未被挖掘的宝藏。
封新城:现在家里是不是开始多了中国文化方面的书籍了?
许知远:有一个比较好玩的变化,我一开始买的全是汉学家的作品。我觉得人的成长是一点点唤醒的过程,是没有突变的,所以,耐心特别重要,要耐心和真诚地面对自己的东西。包括70后那些作家,他们有多少人能有自己内心的节奏啊?内心是长跑,不是短跑,每个人应该找到自己内心的节奏,然后就一直往下走,不管不顾地一直往下走,走到头,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自会有公论。外界的那种喧嚣评判,肯定会影响每一个年轻人,你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和外界的喧嚣抗衡的过程。我这两年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节奏。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许知远:我最痛恨知道分子这个词(4)
胡赳赳:你现在怎么处理作为一个媒体人、一个70年代出生的作家、一个知识分子的自身角色定位?
许知远: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作家,媒体从来不是我最终的身份,我只是在媒体上写东西而已,对我来说,我就是一个写作者。
胡赳赳:你的知识体系怎么归纳呢?全是汉学家的知识体系吗?
许知远:不,应该是很庞杂的。
封新城:我第一次,听他自己说,汉学家的视角、思维方式,这个把我说乐了,一个汉学家对中国的看法是多么的不着调啊。我不知道你怎么想,我现在有一种强烈的愿望,就是去台湾访问一组高人。到台湾去找中国,我真是喜欢那儿!你去过台北吗?
许知远:我也想做这个!我没去过台北。
封新城:呀,一个中文写作者不去台北,整个一缺氧。
许知远:我真想去台北生活一年。
“晦涩会保护一个人”
封新城:你做过不少电视节目了,这个东西没给你带来什么改变吗?我注意到你现在仍在用书面语表述,比如说,母题。
许知远:我说母题的时候其实也有很多人能听懂,他们知道就好了,我不需要我表达的时候,所有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就像美国的新闻传统,雷斯顿影响了《纽约时报》,影响了其他的报纸,然后这些报纸影响了美国的广播电视,广播电视影响了美国大众,它也是一个分层的关系。你不需要一开始就对着所有的大众来讲这些话,我觉得是这样的一种生态体系,所以我也不期待所有人能听懂我说的话。
封新城:现在说这个为时过早,生活自然而然会把这些东西融化掉。
许知远:因为我们喜欢的是所谓的智者,他们似乎特别有生活的智慧,从一粒沙子看到整个世界那种,就是我们特别喜欢很变通、灵活的人。但你看艾略特的《文论》,或者是很多国外的作家,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全都是晦涩难懂的,他们的谈话也是看起来全都是书面语和概念,这就是他们很重要的一个传统。这都是分层的,精英不需要一定要跟大众传统结合在一起。太容易的东西,是消耗人的。晦涩会保护一个人,晦涩对创造力来讲是有保护作用的,因为你不必被太多的东西去仲裁。
封新城:看来你们是铁了心的不想让我们的读者听明白,你们会和读者说:哎,你们听不懂是对的,你们要都懂了那就不对了。哈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