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部分(第1/4 页)
且坏仁ν拧�
为此,面对日益不老实的小鬼子,李安生还是决定扩军。
东北不用像日本一样,在军费支出上,几乎将绝大部分都投入到海军上头,自然还留有余力。
为此,李安生号召,全国陆军北上抗战,面对俄国的全面动员,面对英法的暗中偏袒,面对日本的频频挑衅,中**队必定要有所回应。
北京政府同意调集南方军队北上抗战,但是却提出开拨费与军械需要东北来承担,这也是在有意的消耗东北的经济实力。
李安生自然不去计较这些,东北军虽然还能够养军队,但是继续扩编将会使得战斗力进一步削弱,老兵与军官给降低到了极危险的地步。
让南方军队北上,也是件好事情,让全国都来分担战争威胁,万众一心。
初步决议,全国已经完成编练的十个师北上抗战,江苏两个师,江西一个师,云南一个师,广东一个师,广西一个师,湖北一个师,湖南一个师,四川一个师,福建一个师。
同时北洋军也将会调派五个师北上,除了之前段祺瑞手下的两个师,也达到了七个师的兵力。
这些军队都将在一个月之内全部到东北集结,刻不容缓。
随着中东铁路沿线停息了枪声,出现了暂时的安静,但是随着东北军随时准备出绥芬河作战,全面战争一触即发。
让日林斯基没有想到的,是中**队居然敢于主动出击。
其实伊尔库兹克与赤塔两大防守区域的俄军,已经达到了二十多万,而中**队却只有俄军的一半多点。
东北军三个甲种师与三个乙种师以及三个骑兵师,加上吴禄贞直接统帅的一个教导师总共12万余人的兵力,第一军军长张绍曾,第二军军长苏凯,第三军军长阎锡山,外加一个重炮旅,旅长狄益青。
而中央军则是段祺瑞的两个主力师,加起来也不过15万人。
在日林斯基看来,俄军这是以多打少,却敢于主动发起进攻,胆子不小。
局势发展到现在,基本可以确知,主要的战场将集中于他这里,只要能够打赢这场战役,歼灭库伦集团军,那么西伯利亚铁路将畅通无阻,俄军能够通过库张铁路沿线直扑中国的心脏地区——京畿,毕竟,铁路没有修通,但是整个铁路地基却成为了一条能够让军队快速通过的直道。
另外,赤塔方面的俄军也能够通过攻克满洲里,打响收复中东铁路的第一枪,整个局面就完全改观。
中俄双方都无比重视在俄蒙边境的这场大战役,日林斯基准备于近日发起全面攻势,因为他可不想让中国的南方军队以及中央军持续加入到对面的防线上头。
中**队的主动进攻正合他意,他甚至还派出了两个师的兵力,希望能够从赤塔方向发起对满洲里的进攻,使得东北无法通过这里直接向恰克图运送补给。
蒙古东部的乌勒扎河与克鲁伦河都给东北利用了起来,建立了补给中转站,不仅是骡马与卡车运输队能够使用,飞艇运输队有时候也能停靠。
在同一时刻,俄军连同满洲里方向,总共五个师的兵力行动了起来,在蒙古东部以及满洲里方向燃起了战火。
第三百四十九章 来自土耳其的订单
兄弟我失业了,心情很糟糕,最近的章节会有点乱,如果前后联系不上,请谅解,我会尽快恢复状态的。
~~~~
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即便是奉天日新月异神话跨越也无法替代它的地位。
北方战火连天,这里却有条不紊,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唯一的变化,就是大街上的行人们都行色匆匆,各种报纸卖的很畅销,公共场所人满为患。
上海在清廷倒台之后,迅速的开始了进一步的繁荣,各种投资满天飞,连前清亲王都急不可耐的在上海投资兴办实业,更何况那帮保守的土老财们。
而北方的战争,更加的刺激了上海的繁荣,倒不仅仅是东北债券受到热捧,而是战争真真切切的影响到了上海的大街小巷。
这种影响体现在工厂与作坊的繁茂,许多小工厂忽然之间多了无数订单,尤其是被服厂、棉纺织工厂等,还有就是一些机械厂,锻造厂之类。
东北抗战,需要的物资是海量,不仅仅是军械弹药,还体现在各种物资的消耗上头。
战争打的就是实力,打的就是消耗。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战争能够影响方方面面。
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