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部分(第3/4 页)
粮食,勉强够一个月的嚼用,也就是说,光是东北三省产的粮食就能够让全国人民吃上一个月,这还是在东北初步开发的情况下。
每年要进口数千万两银子的粮食,数百万吨的粮食,要是这笔钱能够省下来多好。
可是,中国虽然是粮食进口大国,同时也是粮食出口大国,这是多么的讽刺啊。
自从东北修建了中东等铁路之后,便利的交通,也为列强掠夺东北经济资源提供了条件。大豆、小麦等农产品从哈埠源源不断地运往世界各地,哈尔滨由此成为遐迩闻名的商品粮集散地。
1896年,俄商开始在松花江沿岸农村低价收购粮食,然后将粮食集中到哈尔滨码头以便销售或运出。1905年,日本开始向哈尔滨进行经济渗透,掠夺我国的农产品资源。
今年,哈尔滨被辟为商埠后,西欧粮商纷纷来哈埠开办洋行,并大量收买粮食运回本国。洋商雇佣中国人到农村为其收购粮食,然后集中到哈尔滨,再转运出口。
然后呢,洋面粉就哗哗的进来,摇身一变,夺取了大量的财富。
这次俄商与日商成群结队的进入黑龙江收粮,却被告知无粮可售,原因便是黑龙江官方与民间合作,收紧了粮食销售口子。
这引起了日俄以及欧美粮商的抗议,云集到奉天叫骂,哪有不让收粮食的道理?
于是矛头直接对准了李安生,认为是他强迫民间不准销售粮食给洋商。
不过,得到了徐世昌与程德全同意的李安生很快宣布,黑龙江粮食生产除了实行统购统销的商品粮政策,还将陆续由官方兴办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官商合办粮食交易所。
商品粮政策是借鉴于后世,不过略微修改了一下,其实已经有了实行的根基,之前的垦殖计划都是与农业银行、官府挂钩的。
所有流民在分配田地,以及向农业银行贷款购买各种种子、农具等物资时,都将签署统购统销的合同,有三年的,有五年的,更有十年的。
不管是新迁移的流民,还是先前已经前来开垦的百姓,都要向黑龙江官方、黑龙江农业银行以及黑龙江垦殖公司寻求帮助,种子、农具,以及农药,甚至是各项技术指导,还有播种、收获时黑龙江军队的人力支援。
太多太多的地方,使得黑龙江大部分的土地种植都要与李安生的垦殖计划拉上关系,不签统购统销合同,可以,明年你休想得到种子。
李安生掌握在手中的王牌就是种子,还有苗猪、种牛、种马之类,以及收紧各项技术支持。
难道你不想高产?不想过好日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安生很轻易的就控制了黑龙江地方的农业生产,控制了黑龙江粮食的产出。
这次发了笔横财,刚好能够用来大幅收购粮食,实际上也没有多少粮食可以收购,六成以上的收成是农民需要用来偿还给农业银行的贷款以及支付给官府的税收、土地银等,当然官府还因为各项政策支援而在垦殖计划中占有股份,也能分得一笔粮食,用于招揽垦荒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比如道路修建、整理河道。
目前黑龙江老百姓一年需要消耗六七十万吨的粮食,除此之外,还有五六十万吨的粮食是游离于垦殖计划之外的,需要李安生吃下来,这就是上千万两银子。
许多流民为了求稳,都签署了全部粮食的统购统销,但也有些流民稍微殷实些,不想将粮食全部交给农业银行与官府,所以签署的合同有一定比例是可以自己处理粮食的。
比如今年张三全家收获粮食十万斤,签署了80%的粮食统购统销用来偿还贷款,那么他就有20%的粮食也就是2万斤可以自己出售。
李安生的垦殖计划并不能完全覆盖整个黑龙江,比如绥化、海伦等地区就稍微薄弱些,这些地方的百姓也就自发组织小型粮食收购站,拥有自己的粮食购销体系。
李安生既吃不下这多余出来的粮食,又无法左右这些计划之外的粮商与农民向洋鬼子出售粮食,那他还有办法。
那就是粮食交易所,尤其是大豆与小麦等价格比较高的,大豆如今要五十多两一吨,小麦则三四十两不等,红薯等粗粮只要几两银子一吨,这就不在李安生考虑范围之内,主要还是大豆、小麦这些国外粮商拼命收购的。
如今是大豆、小麦与高粱,将来会逐步扩展到棉花、烟草、甜菜等,这是东北的核心竞争力,没有道理让洋鬼子无休止的盘剥,要想进口东北粮食,可以,来来来,先过大爷这一关。
粮食交易所的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