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页)
织临时政府的责任。问他们是什么理由,原来东南起义的各个省,由于缺乏统一的机关,行动非常困难。所以,组织临时政府是他们存在下去的必要条件。我鉴于时局很艰难,义不容辞,只得暂时担任。你正在把旋转乾坤(指推倒清政府)作为自己的责任,这是全国人民都在盼望的事情。但你目前的处境和地位,正处于嫌疑的地位,不能不避开锋芒。所以,由我暂时来担任这个空缺的职位,我只是守着这个职位,等待你来接任,这个心情,将来一定是可以明白的。希望你早日解决这件大事,以安慰四万万人民的渴望。 。 想看书来
3.妥协之下:共和三岔口(2)
也就是说,只要袁世凯以他拥有的军事政治实力,推倒满清,拥护共和,孙中山自然让位,由袁世凯担任大总统职位,要袁世凯放心。经历了辛亥革命过程的历史学家李剑农说:“当临时政府组织时,一般人的心理,已注定南北议和的成功,已注定清朝皇帝的命运全操在袁世凯手里,已准备俟清皇位推翻后把临时大总统的位置作袁世凯的酬劳品,已准备在袁世凯作总统的时候,便得到共和立宪的政治。”从当时政治力量对比来说,这一估计顺理成章。当时的中国同盟会是四分五裂的,核心力量十分有限。虽然,总是会有人对袁世凯表示怀疑,但是,那个时候,又有谁能分析清楚袁世凯究竟是一股什么样的政治势力?革命党人本身又究竟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大家对于共和国没有经验,不知道操作起来十分困难。毛头小伙子们还不知道天高地厚,以为只要成立了共和国,就什么都好办了。
孙中山这个总统其实很不好当,他两手空空,成立的时候,还是沪军都督陈其美给了他区区1000元(银元)钱。独立各省各自为政,何况自顾不暇,更不可能向名义上的中央政府上交财政收入。孙中山一不能从列强手中收回关税,二不能实行强行征发的革命政策,三不能从列强那里借到钱款。没有钱,日子没法过。在军事上,南京的军队素质很差,黄兴从武汉战斗的经验中知道,这样的军队是不能打仗的。可是,财政上的耗费却很大。从各地北上的军队中,有战斗力的部队是有的,但很少。至于各省都督的军队,黄兴是调不动的,他和湖北军界和浙江军界的关系很糟糕,更是无法指挥的。孙中山自己手中没有可供指挥的军队,黄兴也缺乏统一指挥的威望。因此,孙中山的命令往往出不了南京城。
当然,眼下最重要的问题是和袁世凯的谈判,孙中山既希望尽快结束战争,达成共和的目的,也不放弃用战争手段将革命推进。1912年1月11日,他曾表示,如果和谈破裂,他要亲统大军北伐。他也制订了六路北伐的计划。但除少数部队有所行动外,黄兴无法进行动员,除了一些主战的空话以外,大家还是在等待和谈成功。孙中山的个人意志是无法主宰潮流的,他只能是一个和谈总统。
袁世凯从政经验丰富,老谋深算,在复杂的乱局中,要夺取国家政权,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并不急于求成,也不像革命派那么幼稚,他明白单单一个总统的名义,也并不等于真正拥有了国家权力。他既要让清廷和平地把权力完全交给他,又要四处开花的革命党人放弃权力欲望。至于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谈判桌上争论的问题,其实不是关键问题。牛肉在哪里,才是最重要的问题。事实上,袁世凯从东山再起,到后来掌握全国行政权力,用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我们也不要小看了他取得的成功,这是实力和权谋双管齐下的成果。
孙中山归国前,唐绍仪和伍廷芳之间已经达成了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体问题,服从多数来决定君主立宪还是共和立宪的原则协议。袁世凯也已经向隆裕太后陈明了这个协议对清廷的利害关系。摄政王回家后,这位太后除了哭哭啼啼之外,当然什么办法也拿不出来了,只好听任袁世凯摆布。不过,袁世凯也不想弄出个背主篡权、欺负孤儿寡母的坏名声,那就要用革命党人的势力威胁清廷,他则尽“保护”他们母子平安的责任。国民会议的结果,无论君主、共和,袁世凯都是得利者,而且可以获得好名声。孙中山回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后,尽管表达了让位的诚意,但也提高了谈判的要价,他在给袁世凯的电报中说,“民主、君主不待再计”,也就是袁世凯只有接受民主一条路,要袁自己想办法解决清廷的问题。袁世凯立即对这位新的对手提高了警惕,这位新总统、新政府已经抢了自己的风头,对他接管南方政权构成了障碍,必须予以排除。同时,他也并不真正愿意成为南方推举的领袖,他是要自成体系的。他着手向孙中山施加压力。首先,他允许唐绍仪辞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